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韓嬰 - 教育百科
ˊ
hán yī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 yīng
解釋:
人名。西漢燕人,生卒年不詳。文帝時為博士。著有詩內外傳、詩說、詩故諸書,其學稱為「韓詩」。今惟外傳行於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韓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韓嬰為西漢初年的儒學家及經學教育家,韓詩學派的開創者,活躍於西元前二世紀,稍早於董仲舒;燕人。孝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太傅;謹慎操守,專意經籍,終身從事教授生徒及著書立說的教育事業。史稱「韓生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燕、趙間言〔詩〕者皆由韓生」,可見其教育活動影響很大。其孫韓商於漢武帝時立為博士,再傳弟子蔡誼曾任宰相,因而〔韓詩〕自形成學派後,在漢朝數百年間一直受到國家尊崇,培養了大批學者和政治人才。韓嬰的著作,今存〔韓詩外傳〕較完整;其餘有〔韓詩故〕、〔韓詩內傳〕、〔韓詩說〕、〔周易韓氏傳〕等已佚,僅存輯本。
  漢武帝時,韓嬰曾與董仲舒辯論,而仲舒不能難倒他。他的思想集中在對前儒加以總結和發揮,強調尊孔、重儒、仁政、教化、修身等,頗有其個人獨到的見解。在人性論方面,他首先提出順善之心:主張性善論,如〔韓詩外傳〕中說到「天之所生,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及「民非無仁義根於心者,王政怵迫而不得見,憂鬱而不得出」,係繼承孟子四端之心及保民而王的理想政治觀點,推翻荀子性惡之立場,否定情欲為惡;希望執政者在教化人民時秉持「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及「從其欲而制之以義」的原則。其次,又認為人性之善如蠶如卵,以說明教育的必要性,說:「夫人性善,非得明王聖主扶攜,內之以道,則不成君子。」因此個人後天的學習具有決定性因素。又說:「夫習之於人微而著,深而固,是暢于筋骨,貞于膠漆,是以君子務為學也。」其三,韓嬰論養生,反映了文景時期為政「務在養民」的背景,尤其要求解決溫飽問題,執政者應「先天下憂衣與食」,而個人應處理好治氣、養心等健康問題,他說「飲食適乎臟,滋味適乎氣,勞逸適乎筋骨,寒暖適乎肌膚」,才能得到「氣臟平,心術治,思慮得,喜怒時,起居而游樂,事時而用足」的自養效果。
  在政治哲學方面,他強調禮法並用,認為御民之道猶如御馬,禮如轡銜,刑如鞭策,不可偏廢;並鼓吹孟軻式的王道政治理想,透過教育改革弊俗,穩定社會,倡導「正己」的聖人之學,指出聖人必須擇師取友,修學正身,然後可以安國保民,因此天子諸侯應該依禮向賢者學習。其次,在教養人民方面,遵循孔子「富而教之」的遺訓,以物質生活作為道德基礎,再施予德教。其三,在現實的政教中主張減棄舊禮,要「禮易而法,去情不遠」,只要簡明實用,才可推行禮義於百姓。其四,提出設立學校,如太學、庠序、學校、辟雍等名稱,都在他的著作中一再提及,重視由上而下,自京師播及四方的教化方式。
  在道德教育方面,韓嬰認為養成君子,須以則天、知命為首要,亦即保有人先天本有的仁義禮智順善之心,及遵守社會禮法制度,因為「禮者,則天地之體,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者也」。認為禮法是聖人取法天地而制定的。其次,內在方面要培養堅定的超越於功利的道德信念,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他說「養一性以御六氣,持一命而節滋味」。用埋性節制情欲,教師對學生要「抗之以高志」,以高標準期勉學生;而外在方面,對人的氣志、容色、聲音、言語、事行等足以表明德性的方面都要給予注意,養生及德性涵養兼顧,目的在於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其三,繼而治氣養心的最佳方法在於「莫徑由禮,莫優得師,莫慎一好」。韓嬰在這方面繼承荀子思想,重視對禮教的專一及強烈的愛好,藉著賢師的直接指導及益友的砥礪幫助,最後靠著自己的修養及堅強的意志去勉力實行。
  總上可知,韓嬰的教育思想在人性本善、教學相長、禮教治國及修身、學習等方面,都有精闢見解,值得探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韓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