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領導方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adership Style
作者: 林生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領導者在領導的時候所表現的行為,不是孤立割裂的,常以一種特殊結構狀態出現,而且具有相當的恆常性。這就是領導方式、領導型態或領導風格。領導方式因人而異,因目標的需求其利用也有別。
  不少學者以二分法區分領導方式:一為工作取向(task oriented)的領導方式,另一為人際取向(people oriented)的領導方式。對此,不同的學者常給予不同的命名,藉以區分。例如哈賓(A.W. Halpin)以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與關懷(consideration)加以類分。巴納德(Chester Barnard)以「效能」(effectiveness)與受雇者取向(employee orientation)來表示。阿幾里斯(Chris Argyris)以正式行為對個別行為(formal behavior vs. individual behavior)稱之;李克特(Rensis Likert)以作為目標對支持關係(performance goal vs.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表示。貝斯(Bernard M. Bass)則以工作效能對互動效能(task effectiveness vs. interaction effectiveness)命之。布朗(A.F. Brown)則稱為系統取向與個人取向(system-oriented vs. person-oriented)。名稱雖然歧異,意欲區分的領導方式大抵相近。前種領導方式重視組織目標的達成,後一種領導方式重視同仁之情意需求的滿足。前者重分工,後者重和諧;前者重效能的提高,後者重情緒愉快;前者重工作,後者重情誼;前者重命令與任務、權利與義務,後者重互信尊重。
  揆諸實際,絕對屬於任一領導方式為少,介乎其中的領導方式反而多。故有學者布萊克(Robert R. Blake)與毛頓(Jane S. Mouton)按「倡導」與「關懷」作為兩向度,各向度分隔為九等,畫為九乘九得八十一個方格,各方格區隔為領導方式,而發現高倡導高關懷的領導方式之下,組織效能最高,所屬員工亦最感滿意。
  唯何種領導方式最有效,並非絕對,常因領導情境而定。在某特定情境之下,運用特定的領導方式可能效果較佳;反之,在另一情境之下,同樣的領導方式效果可能較差,權變領導理論因而得勢,交互研究法的領導理論也據以建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領導方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