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類比推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alogical Reasoning
作者: 張文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類比推理是利用事物或事物間之關係相似或相同的地方,進行推理。常見形式如:「訴訟人之於律師有如病人之於醫生。」(A之於B有如C之於D)。另外,如果已知甲、乙兩種情境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若又知甲具有某一特性,則由此推論乙可能也具有此種特性的推理方式,亦是歸納推理。比如,由種種證據可知火星與地球相似,地球有生物,所以火星可能也有生物。類比推理與演繹歸納同為推理中之一形式,有時則被併入歸納推理中,但歸納推理是由特殊以達普遍,類比推理則為由特殊以達特殊。
  在能力測驗中,類比推理亦為其中主要的測試項目。類比推理常見於運用解答某個問題的流程,來解答另一題目。有研究發現,在兒童時期,通常是利用相關聯(如硬的/石頭)或相似(硬的/固體)的關係,來提供解答,然後才漸次發展為類比推理;但也有研究主張,只要兒童能深入了解存在的關係,且有人給予暗示,兒童就能進行類比推理。
  根據對類比推理能力的認知分析,受試者在回答類比推理題時,需運用下列過程:辨識名詞、歸納出名詞間的關係、運用所歸納出的關係來找出可能答、及選填正確答案。受試者在歸納和運用關係兩步驟中的個別差異,與智力測驗結果有關;而受試者對各種可能關係的認識,則與其歸納出名詞間關係的能力有關,因此,會影響愛試者的類比推理測試成績。有時為了增進學生的推理能力,會對學生加以訓練,利用一些策略,如練習,來增進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回溯教學法的歷史,可以發現自古代希臘的文法研習課程中,就開始運用類比推理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由練習尋找相似點和各個字的運用模式中,加強其了解。在科學教學中,類比推理能力的培養亦極受重視,因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常用類比推理的方式來建立模型。如原子模型的發展過程,就是依據各時期的研究證據,而由葡萄乾麵包模型(Currant Bun Model),至太陽系模型(Planetary Model),再演變為波動模型(Wave Model)。又如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以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的人口增加原則來推論自然界中動植物的生長關係,就是採用類比推理。
  類比是促成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之一,但在運用時必須先確定學生了解所用的類比,並能懂得待了解概念與類比物間的對應關係。在科學教學中,許多抽象難懂或實體過大、過小,不容易讓學習者經由講演、操作實物、或觀察等方式進行學習的概念,通常可運用類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例如化學中的莫耳(mole)概念,可以用一打、一個球隊等概念來作為類比;水流則為電流常用的類比。有研究結果顯示,類比教學策略會與學習者的邏輯思考能力產生交互作用,故在運用類比時應多加注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類比推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