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赫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ǎ hè
解釋:
1.人名。(Ernst Mach,西元1838~1916)奧地利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研究超音速與衝擊問題,引進馬赫數概念,發表力學的發展原理;哲學方面主張所有的知識乃是感官經驗(或觀察)材料的概念綜合。
2.飛行速度與聲速的比值。為英語mach的音譯。其代表符號為M。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馬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ch, Ernst
作者: 蔡崇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馬赫(1838~1916),德人,為物理學家及哲學家。於一八六四年受任為格拉茲大學(University of Graz)的數學教授,三年後,成為布拉格大學(University of Prague)的物理學教授。在布拉格大學的初期,馬赫專注於視覺方面的空間知覺研究,但當時他卻以有關旋轉移動知覺的研究聞名。他發表主掌旋轉移動知覺的器官在內耳的半規管內的理論。這項理論經過若干修正,至今仍被採用。
  馬赫將實驗心理與現代物理結合,建立了現代科學實證論的原則,以為感覺是科學資料的來源。所有科學都要透過觀察進行,原始的觀察資料是經由感覺而得。不過,馬赫並不否定內省是一種有效的研究方法,而是把物理學和心理學的資料結合在一起運用。在〔經驗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Experience)一書中,他超越了只分析感覺經驗的作法,另加上了「空間形式」(the space-form dimension),即採用三角形或其他幾何圖形來解說經驗。例如,一個三角形可以放大或縮小,也可以添加各種不同顏色,但是仍不失其為三角形的屬性。換言之,無論一個三角形是大或小;是紅色的,還是黑色的,均可感覺到還是三角形。此外,他加上「時間形式」(the time-form dimension)分析感覺經驗。例如,一段旋律,可用不同的調演奏,而仍能維持原有旋律的特質。也就是說,無論用什麼調演奏,聽了還是知道就是那一段旋律。因此,時間和空間的形式是獨立於物體的本質。馬赫有關形式的概念,後來也被完形心理學派引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