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魂魄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ún pò
解釋:
  1. 附於人體的精神靈氣。
    【例】昨天晚上他夢到自己魂魄離體,四處遊盪。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魂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ún pò
解釋:
附於人體的精神靈氣。《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是故董賢喪其魂魄,遂自絞殺。」《紅樓夢》第一六回:「那秦鐘早已魂魄離身,只剩得一口悠悠的餘氣在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魂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張子全書‧正蒙‧動物篇〕:「氣於人生而不離,死而游散者謂魂,聚成形質,雖死而不散者謂魄。」魂為人的精神,指能脫離人之軀體而存在者;魄則指人之精神所依附之軀體。
  張載以氣化的觀點來探討魂魄,而魂魄又與鬼神的概念相關。他所稱之「鬼神」具有哲學意義,與一般宗教所言不同。他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太和篇〕)又說:「鬼神,往來屈伸之意。」(〔神化篇〕)依張載之見,宇宙萬物變動無窮,但從整體看,只不過是陰陽二氣,本然地屈伸往來而已,故鬼神係指陰陽或屈伸之二端。由鬼神概念再進一步去探討魂魄,認為萬物皆由氣化而生成,一個由氣化而成的人有魂亦有魄,其中「生而不離,死而游散者」,指無形的氣,是為魂;至於「聚成形質,雖死而不散者」,指有形的屍骨,是為魄。張載又說:「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太和篇〕)故人生存時魂魄相聚,當魂離魄而散去,則僅剩下屍骨,魂是無形的氣,必須依循由聚而散的規律,回歸太虛。至於無魂的屍骨,也是經由腐化的過程,而散歸太虛。面對這種自然的演化,人的確無能為力。
  我國自古已有人死為鬼之說,這種關心死後的心理,中西相同。希臘哲學家也有人的靈魂不滅之說。這個問題,又引起超心理學的研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魂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魂魄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魂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ûn-ph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附於人體的精神靈氣。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魂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神魂魂魄 相關客家語 魂魄
相似詞 靈魂、魂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