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魯迅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ǔ xùn
解釋:
人名。(西元1881~1936)中國現代小說家。浙江省紹興縣人,本名周樹人。作品思想深刻,具體反映中國三十年代的社會狀況;在藝術上,融冶中外小說的技法而別開新局,好以諷刺的筆法,針砭中國社會的病態與人性弱點。代表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編為《魯迅全集》二十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魯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曾鉅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魯迅(1881~1936),本姓周名樟壽,後改樹人,字豫才,魯迅是其筆名,浙江紹興人。光緒十三年(1887)初入私塾;十八年(1892)轉入三味書屋私塾,從壽鏡吾讀舊書;二十四年(1898),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習,至二十八年(1902)畢業,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書院江南班學日語;兩年後在弘文書院結業,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習醫。三十二年(1906),棄醫從文,退學回東京,從事文藝運動。宣統元年(1909)回國,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次年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生理教員;三年(1911),任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民國元年(1912)三月,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聘到南京任教育部部員,五月隨教育部遷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長,八月任教育部僉事兼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九年(1920),兼任北京大學講師,自此時起至十五年(1926),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世界語專門學校、集成國際語言學校、黎明中學、大中公學、中國大學等八校任教。十五年八月,離北京赴廈門,九月至十二月任廈門大學中學文學系教授、國學院研究教授;次年一月至四月,任中山大學教授、文學系主任、教務主任;同年十月,到上海定居,至二十五年(1936)逝世。
  魯迅一生從事文教工作,他的許多著作如〔徬徨〕、〔吶喊〕、〔阿Q正傳〕等,都涉及教育問題。他反對封建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教育;他揭示國民性的弱點,是為了改善國民性,是為了「立人」;他以為教育是和政治狀態及社會情形相關的,社會政治不好,教育自不可能好,必須改革社會,進行社會革命,學校教育才有可能改觀。他熱愛兒童,認為兒童是人類的未來和希望;而教育兒童首先要理解兒童,按照他們的特點進行教育。同時指導兒童,要對孩子採取平等態度,長者是指導者、協商者,不是命令者。此外,他主張解放兒童,教給他們自立的能力,使兒童在德、智、體、美各方面都得到發展。魯迅愛護青年,教導青年要有愛憎分明的立場,純潔高尚的道德,具備「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富革命的韌性,能刻苦求學,不要空言救國;既要有遠大目標,又要有紮紮實實的本領,不要做空頭的文學家,這樣的人才配稱為新時代的人。生平著作合編為〔魯迅全集〕行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魯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