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鴨跖草 - 教育百科
ˊ
ˇ
yā zhí cǎ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ā zhí cǎo
解釋:
植物名。鴨跖草科鴨跖草屬,一年生草本。莖高尺餘,質柔,常傾臥地面,葉互生,與竹葉相似,聚繖花序苞片近心形,基部離生,折疊,萼片三枚,花瓣三枚,碧藍色。可作染料或繪畫顏料,幼莖亦可食用,略帶苦味。也稱為「碧竹子」、「藍姑草」、「露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鴨跖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鴨跖草
英文名: Commelina communis
描述:
 葉披針形,長5.5-8 cm,寬1.5-2 cm,兩面被毛或光滑。苞片邊緣分離。

分布:
全島中低海拔開闊地或林緣。</p>
作者: 楊遠波, 劉和義, 林讚標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