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鹿藿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ù huò
解釋:
植物名。豆科鹿藿屬,多年生蔓性草本。莖與葉被褐色毛及紅色腺點。葉互生,三出複葉。總狀花序腋生,花冠蝶形,黃色或淡紫色。莢果長橢圓形,熟時紅褐色,內藏二枚黑色球形的種子。自生於山野及田澤間。也稱為「餓馬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鹿藿
英文名: Rhynchosia volubilis
描述:
常綠多年生纏繞(右璇)草本蔓藤。全株密被褐色毛。3出複葉,互生;兩側小葉斜濶卵形或橢圓形,長2~4cm,寬2~3﹒5cm,基部圓形,先端漸尖,頂小葉近圓形,長2~5cm,寬2~4cm,先端急尖,全緣。花兩性,總狀花序,腋生;花冠蝶形,黃色。莢果短矩形,紅紫色,長1﹒5cm;種子1~2,黑色。
分布:
台灣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之闊葉樹林中,中國、日本等。
作者: 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張世良, 黃雯雯, 陳信泰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