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黃鐵礦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áng tiě kuàng
解釋:
一種銅黃色金屬礦物。化學成分為硫化鐵(FeS2),各類岩石都產出。因有金黃色的金屬光澤,常被誤認為黃金。其硬度大,有單向導電的特性,加高溫時能放出二氧化硫,是提煉硫磺的重要原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黃鐵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主要由鐵和硫所構成,有時也含有少量的鎳、鈷、金、銀和銅。若鎳取代相當數量的鐵,便形成了硫鐵鎳礦(Bravoite, (Ni, Fe)S2)。 晶體形態種類很多,其中以立方體和五邊十二面體較為常見,在立方體晶面上常有條紋,且兩相鄰晶面上的條紋互相垂直。淺銅黃色為其特徵之一,在野外常被誤認為黃金,所以又稱愚人金。 黃鐵礦是自然界分佈最廣的一種硫化礦物,它可形成在各種地質環境下,尤其是在熱液作用中常有大量聚集。不過若長期暴露在地表,便容易風化變為褐鐵礦。因常保留黃鐵礦的晶形,假像的褐鐵礦在自然界中相當普遍。 黃鐵礦雖含有鐵,但同時也含有大量的硫,因處理不易,較少用來提煉鐵,反而是製造硫酸的重要原料,有時也可從中提煉銅、銀、金和鎳。
知識 1:
導熱性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黃鐵礦
國內產地: 台北縣金瓜石、瑞芳,台東縣樟原之金銀銅礦床中
國外產地: 西班牙的Rio Tinto,Ambasaguas和Navajun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硫化物及硫鹽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