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默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部 + 4 畫 = 16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沉靜無聲或不出聲。如:「默讀」、「默念」、「默默無語」。
  2. 內心認可或允許卻不表現出來。如:「默許」、「默認」。
  3. 憑記憶寫出。如:「默寫」、「默書」。
  4. 幽默:言行風趣。如:「適時的幽默可以調劑身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默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不出聲、沉靜無聲。
    【例】默禱、默然、默默無語
  2. 內心認可或允許卻不表現出來。
    【例】默許、默認
  3. 憑記憶寫出文字。
    【例】默寫、默書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副]
1.沉靜無聲、不出聲。如:「默而不語」。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成通?」宋.王禹偁〈黃岡竹樓記〉:「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
2.暗中。如:「潛移默化」。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默思失業途,因念遠戍卒。」
3.憑記憶讀出或寫出。如:「默誦」、「默寫」。
[名]
姓。如明代有默思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