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黴 - 教育百科
ˊ
播放
部 + 11 畫 = 23 méi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寄生於腐朽、潮溼或受汙食品、器物上的低等菌類。其菌絲散布於器物表面,菌柄突出,上生孢子囊,囊內孢子成熟後隨風飄散各處而繁殖。如:「氯黴素」。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黴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éi
解釋:
  1. 寄生於腐朽、潮溼或受汙食品、器物上的低等菌類。其菌絲散布於器物表面,菌柄突出,上生孢子囊,囊內孢子成熟後隨風飄散各處繁殖。
    【例】氯黴素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éi
解釋:
[名]
泛指物體表面由許多菌絲錯綜而成的菌絲體,多見於腐朽的動植物上或受潮、受汙的食品、器物上。初生時為白色的菌絲,菌柄突出,上生孢子,有紅、黃、綠、黑等顏色。成熟後隨風飄散。
[動]
因發黴而敗壞。如:「黴壞」。
[形]
面部黝黑。《淮南子.脩務》:「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