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思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ǐ sī |
解釋:
孔子之孫孔伋的字。參見「孔伋」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子思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子思(西元前492~前431)名伋,孔子之孫。父鯉,字伯魚,早卒。子思嘗受業於曾子,傳承其祖父孔子的道統,若〔中庸〕一書共四十九篇,上接堯、舜、禹之微言而發明其未發,下開孟軻性善之說,而得孔門心學之真傳。 子思論性,言簡而精,〔中庸〕首章開宗明義即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其意在於指陳:天生人而賦之以形,即命之以性;而此性有善而無惡,循此善性而行,不假外求,即為「率性」,亦即是「道」。此道不出仁義禮智範圍;而所謂「修道」,也就是品節仁、義、禮、智無過不及的中庸之道,這便是「教」。 〔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種慎獨工夫要從求放心做起,求放心在於無妄,無妄在於慎微。子思所講的慎獨之聲,原於曾子,所以〔中庸〕與〔大學〕相表裡;〔中庸〕是原理論,〔大學〕是方法論。慎獨的工夫,就是不敢苟且,是誠意,與〔大學〕誠意正心之功是一貫的。 〔中庸〕又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裡所說的大本,是指天下之理,皆根於性而生,由心體而出,所以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至於所謂達道,是指仁義禮智都循本性而行,乃是天下所共由之道,所以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 以上所論,中以體言,和以用言,體用自出一原。能致中和,則萬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而仁者渾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念殺機,則龍蛇起陸,一念中和,則生趣盎然。故君子修身,先養性情之本原,以消除戾氣。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就是這意思。 子思家境貧困,有朋友送他粟米,子思受下二車;又有朋友送他樽酒束脩,子思不受。送酒的人就說:「你受人家粟米,而不收受我的酒脯,是辭去少的而收受多的,於義則無名,於分則不全;你居然這樣做,是什麼理由呢?」子思說:「我不幸而貧於財,到了困乏的程度,恐將達到絕先人之祀的地步。我收受粟米,是因為人家周濟我困乏;你送我的酒脯,是奢侈品,於飲宴的時候才用得到。我現在正在鬧窮,沒有飯吃,如果參加飲宴,是不義的。我完全是度義而行,並不是生了分別心,受多而不受少。」子思又說:「我認為富貴是很容易做到的,而有人竟不能做到。我們要知道: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了。」 曾子對子思說:「從前我侍從夫子遊於諸侯,夫子未嘗失人臣禮;而聖道尚不能行。現在我看你有傲世子的心,難怪你到處碰壁,為人所不容。」子思則說:「時移世異,各人情況不同。當我先君之際,周制雖毀,但君臣各自固守本位,上下相持,自成一個體系,要想宣揚聖道,如不執禮以求之,那就說不過去。今天下諸侯,全以實力相爭,競招英雄來輔助保護自己,這已到了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的時候,我若不自抬身價,別人就將低估我,我若不自大,別人便將看輕我。舜、禹揖讓,湯、武用師,各人手法不同,這乃是各人的時代不同,時勢使然。」 胡母豹對子思說:「你太自大,所以和別人合不來,為什麼不順應時世,稍為遷就一些?」子思說:「大非所病,不大才是病;我不願為了遷就別人,毀道以求容。」於是他奔走齊、魯、宋、衛之間,德高和寡,終未能見容於世。乃返魯教授門人,並著書立說;除〔中庸〕外,尚有〔禮坊記〕、〔表記〕、〔緇衣〕三篇,也是子思的著作。 子思言行,見於〔孟子〕一書者頗多,另〔檀弓〕、〔說苑〕亦皆有記載。年六十二歲卒,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入祀聖廟,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列為配享第三位,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加封為沂國述聖公,明嘉靖時罷其封爵,但稱述聖。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子思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