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肉燥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ròu sà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òu sào
解釋:
將五花肉、蔥、香菇等切碎拌炒後,加入醬油燉煮的食物。多用來拌入麵飯中食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肉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ah-sò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詞 ] 將五花肉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加入醬油熬煮,大都用來拌入麵或飯的食物。
    例如: 阮阿媽見若滷滷卵,攏會佮肉燥做伙炕。
    Guán a-má kiàn-nā lóo lóo-nn̄g, lóng ē kah bah-sò tsò-hué khòng.(我奶奶每次滷滷蛋,都會和肉燥一起用慢火燉煮。)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肉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