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劉勰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劉勰


教育Wiki

生平

劉勰(約465~約532年,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日照市莒縣),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人。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幼喪父,篤志好學,因家貧,住在佛寺。十多年後,他精通佛教經論,並鑽研了儒家經典。30多歲時,寫成3萬7千字的《文心雕龍》,引論古今文體及其作法,又和唐朝劉知幾的《史通》、清朝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並稱中國文史批評三大名著。

早年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依定林寺僧 校定佛經。梁武帝時,任奉朝請、東宮通事舍人、步兵樣尉等,為昭明太子蕭統及文士沈約所重。晚年出家 ,改名慧地,尋卒。所撰《文心雕龍》50篇,發展了前人進步的文學理論批評,抨擊當時創作界片面追求形式的風氣,體系較為完整,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理論批評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是中國最早一部理論較完整的文學理論著作,大概成書於南齊末年。而中國文化的主流便是經學,這一點正是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的文學觀。進一步說這種「宗經的文學觀」又與玄學的背景息息相關。

一般人所說的魏晉玄學,是指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人生哲學探討的一種學術。玄學家主要依據中國古代的《易經》、《老子》、《莊子》等三部經典,在儒與道、個人與群體、自由率真與社會倫理秩序要求的矛盾中,去訴求、闡發人生的真諦。以前不少學者認為玄學是以道家思想為主,但如果以玄學的內容特質來看,其骨幹仍是以儒家思想為重心。不過,劉勰認為玄學風尚下的文壇,「離本彌甚」、「將遂訛濫」,為了正本清源,端正文風,而作出「體乎經」的主張。玄學思想《周易》是主要的依據。而《文心雕龍》的寫作,便是取法《周易》。〈繫辭傳上〉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而《文心雕龍‧序志》就很明確指出其撰寫本書的目的。他說:「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數,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大衍之數」就是「天地之數」,《文心雕龍》之作就是彰顯「大衍之數」,與《周易》精神相一致。又劉勰對孔子至為尊崇,本來他一生最重要的職志,就是要效法兩漢經師,徧注群經,但因馬融、鄭玄等為群經作傳注已有很大的成就,只好改作《文心雕龍》來弘揚經教,〈序志〉篇又說:「予生七齡,乃夢彩雲若錦,則攀而採之,齒在踰立,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行;旦而寤,迺怡然而喜,大哉!聖人之難見也,乃小子之垂夢歟!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讚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以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於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因此,〈宗經〉篇提出「五經含文 」之說即是他「宗經為文」的文學觀;亦即經典為文章寫作的法則。他認為文學創作不管從文義內容、形式結構、遣詞造句,都可從經典得到啟示。《文心雕龍》首〈原道〉次〈徵聖〉再〈宗經〉,其實〈宗經〉是劉氏論文的源本。而所謂「五經含文」的主軸思想是:認為六藝為文章之源頭,其次經典為文章寫作的法則,再其次則又認為後世文體脫胎於五經。因為劉勰把文體分為二十類,都是在諸經不同特質的標準下,所開拓出寬闊的領域。再者,他也認定經學教化理想藉文藝而落實。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A%89%E5%8B%B0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111201116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1001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