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習過程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學習過程


教育Wiki

學習過程(Learning process)

目錄

定義

在認知學習過程與教學設計相統一的研究探索中,梅里爾的貢獻也是相當獨特的。梅里爾的「成分呈現論」是在加涅的學習條件論基礎上對微觀策略的具體化,在此基礎上又向「成分設計論」(componentdesign theory )過渡,並在20世紀80年代末逐漸著手「教學交易論」的研究與開發工作,被譽為是第二代教學設計理論的主導性研究之一。

內容說明

梅里爾在20世紀90年代初與加涅的長篇學術談話中對認知學習過程提出的一個模型及其相應的教學基本原理,他的觀點實際上是對加涅學習條件理論的進一步深化,與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觀有若干重要的相通之處。梅里爾認為:心理學家傾向於通過提這樣的問題來考察世界,即「當人們學習時發生了什麼?」;而教學理論家更感興趣的是:「我們怎樣才能使學習更有效率、更有效果、更有吸引力地發生?」我們不太在意學習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更在意的是對學習來說是必要而又適宜的事情如何能有根據地出現。梅里爾提出的認知學習模型,稱之為「輸入加工和程序性過程」,亦即表明在認知活動(學習事件與教學事件共同作用)中,輸入加工主要由感覺、知覺和編碼組成;在長時記憶庫中,發生著認知過程與認知結構的互動;編碼的信息與從長時記憶庫中提取的信息經過整合之後,構成了行為績效輸出。梅里爾對加涅的學習條件核心觀念加以拓展,從認知學派的觀點進行詮釋,提出了8條教學基本原理(cardinal principles of instrucation)。有不同的習得績效(learnedperformance)或教學結果。為了有效地促進特定類型的習得績效,必須有不同的教學條件。同樣,存在著與不同的習得績效相聯繫的不同類型的認知結構;有不教學的目的是促進與預期習得績效最相一致的認知結構的發展。教學的目的是促進最適宜的認知結構的增量擴容性精細加工(incrementalelaboration),從而使得學生達成在預期的習得績效方面日益擴展的概括性和複合性。教學的目的是促進積極的認知加工,在這種加工中學生嫻熟地利用與預期的習得績效最相適宜的認知結構。教學的目的是促進最佳利用最適宜的認知結構,這是通過指導學生對認知結構進行最適宜的認知加工達成的。一般來說,這是由教師提供講解輔導,但同樣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動腦介入學習。教學的目的是將焦點放在所提供信息的相關部分,展示其與認知結構或認知過程發生怎樣的聯繫,同樣也要求學生能專心致志,「自我聚焦」。教學的目的是動態地、持續地為監控型練習提供各種機會,在這樣的練習中要求學生展示其習得的績效或者大體接近成功的行為,由教師對結果和過程都作出反饋。人本主義的學習原則有關人本主義的教學原則,伊萊斯等人(Elias & Merriam, 1980)總結了5條:人本主義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意味著每一個學習者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將自己獨特的經驗和需要帶到了教學情境之中。教師的角色是「學習過程的促進者、幫助者和搭檔」。有效的促進者善於創設一種氣氛,從而肯定每一個學習者獨特的經驗和需要。學習活動與個人息息相關。最有價值的學習發生於它被認為是對個人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意義性之際。由於人本主義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習者成為自我實現的人,因此課程或內容本身不是目的,相反,它只是促成達到人本目標的手段。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並不是在孤立的情境下達成的,因此合作性、支持性的環境最有利於個人成長,競爭則是有害無益的。另外,夏皮羅(Shapiro,1986,1987)在對近90位人本主義教育專家進行調查分析後,總結了16條人本主義教學原則。強調學習過程。具有自我指導、自我評價、自我決定等自主性。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關心與理解。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重視學生的準備基礎。教學過程中情感與認知的整合。對學習中的環境、文化、政治、經濟條件的了解。偏好選擇情感性、體驗性學習方式。反權威主義的社會改革傾向。強調自我實現與自我意識的個人成長觀。通過學習過程中的民主參與達到公平協作的目的。以真誠信任和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人。強調個人主義。對現實有具體、務實的看法。強調形成性評量重於總結性評量。學習中的多樣性、首創性和自主性。注重一個人的整體發展,包括精神潛力開發。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學習過程,常常與學習環境創設聯繫起來。在達菲和喬納森(Duffy & Jonassen)合編的《建構主義與教學技術》(1991)一書中,許多學者都認為:有目的的知識建構可以借助帶有以下特點的學習環境得以促進。它們是:對現實提供多種表徵,避免在教學中過份簡化自然界與人類現實的複雜性。關注知識建構而不是知識再生產。提供真憑實據的任務,即有上下文具體真實情境的任務而不是抽象指導的任務。提供實際生活型、個案型學習環境而不要事先確定好教學序列。重視反思性實踐。建構結合具體情境和具體內容的知識。通過社會協商而不是彼此無謂競爭給集體協同建構知識予以支持。喬納森認為,㉃少從某些方面來說,設計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比設計客觀主義教學更為困難些,這是因為前者尚無清晰的設計模式來說明教學事件的序列,甚㉃有些人認為這樣的設計模式是不可能的,因為知識建構過程㉃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依賴於具體情境的。喬納森提出了從「過程取向」著眼設計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一組啟發式,稱之為3C,即情境(context)、協作(collaboration)和建構(con-struction)。首先,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設計應關注知識的建構;其次,應創設有意義、真憑實據的學習情境並運用他們已建構的知識;第三,學習者之間、師生之間應協同努力,教師應擔負起指導與督促的作用而不是一個知識供應商。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學習過程

英文關鍵字:Learning process

參考資料

盛群力、李志強/著。現代教學設計論,頁38-42。五南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