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工業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工業化


教育Wiki

工業化係指就業結構的主體自第一級產業部門(如:農業、畜牧業等)轉移到第二級產業部門(如:製造業等),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及就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註1

歷史起源及發展

工業化起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屬於一種自發性的社會現象,在當時,過去老舊的生產方式已無法再滿足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同時,在經濟上累積了一定的資本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促使以大規模機器生產作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開展。而工業化的機器生產使得人類社會使用比較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擴大了生產規模,大量改進各項食物、器物的生產,而且工廠的生產力也大量取代過往的人力和獸力,製造出大量的產品,因而大幅提升生產效率,使得生活需要的物資不再受制於大自然的規律,而更富有。

在這過程中,工業快速且大量的發展,然而,農業則逐漸萎縮、凋零,工業革命同時也大量將原從事農業生產者轉變為工廠內的勞工,進而改變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使得一個新的社會組織方式出現。

自此開始,大部分的人不再依賴大自然來生活,而是靠著在工廠或公司內部的工作,遵循其內部的分工和規則,每天出門工作一定時數之後回家,來換取固定薪資,再以獲得的薪資購買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相關工業產品,因此工業化的生產使得物質資源大量增加,不虞匱乏,大幅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註2

參考書目

註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

註2:張春興著,《工業化社會中人與工作的關係》,來源期刊:師大學報,卷期:23,出版日期:1978.06,頁碼:頁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