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張九齡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張九齡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 是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唐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其在位之時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採納。為人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於曲江私第。出生寒門庶族,少聰敏,七歲能文,十三歲時,廣州刺史王方慶見其文,大為讚歎:「此子必能致遠!」。武后神功元年,鄉試名列前茅,長安二年,擢進土。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託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

著作

著有《曲江集》

觀點

嶺南出身背景的張九齡,深受佛教思維的影響,表現出他獨特的觀點與想法。相對寬鬆的思想環境中成長的張九齡,即使是堅持孤高的理想人格,在思想上也不會定於一尊,而且,他往往會從實用的角度出發考慮思想派別與宗教派別的影響與傳播。1.三教並重觀念張九齡對宗教的態度首先是三教並重。如果說作為統治階層,從政治的需求出發而無法將宗教定於一尊,需要儒釋道同時服務於政治統治,統治集團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表現出三教並重。而作為一個的文人,他對於儒釋道這樣具有完全不同的宗旨的宗教往往會偏重於對其中某一宗教的信仰,即算是他可能會受到三教的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影響,他也會主動地調和學理矛盾,調試心態,而且盡量以某一宗派為主。2.實用主義的宗教觀張九齡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表現在他的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中亦是如此。其三教並重的思想出發點即是源於實用的需要。張九齡對佛學並沒有很深的研究,其三教並重的主張並不是建立在對三教的義理深入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並不是在哲學和宗教原理上尋找三教的共同精神,而是以為三教的合一,可以「降照群疑,敷化率土」,也就是有利於封建的教化。

評價

張九齡是盛唐前期重要詩人 。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詩,在唐詩發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清‧王士禎認為:「唐五言古詩奪魏、晉之風骨,變梁、陳之俳優, 陳伯玉之力最大, 曲江公繼之, 太白又繼之」。沈德潛認為:「五言古詩『陳伯玉力掃俳優,仰追曩哲』,『張曲江 、 李供奉繼起』,『唐體中能複古者,以三家為最。』。他們都是把他和略早的陳子昂 、稍後的李白聯繫起來,作為開一代詩風的人物而加以評價的。他的五言古詩代表作有《 感遇 》12首、《 雜詩 》5首等。其中《感遇》12首,歷來都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劉熙載 《 藝概·詩概 》指出:「曲江之《感遇》出於《 騷 》,射洪之《感遇》出於《 莊 》,纏綿超曠,各有獨至。」,這是因為張九齡在《感遇》詩中往往用美人香草的比興手法,以寄託其憂讒畏譏的政治感慨,和陳子昂的探索人生、頗多哲學抒懷,是各異其趣的。在藝術風格上,他洗盡六朝鉛華,以和雅清淡為宗。明人胡應麟曾說:“ 張子壽首創清淡之派 ,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蘊藉自然。如《 望月懷遠 》、《 旅宿淮陽亭口號 》等,都是歷來傳誦的名作。《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描繪壯麗的匡廬飛瀑,意境雄渾闊大, 沈德潛認為可與李白“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望廬山瀑布 》)相媲美(《 唐詩別裁集 》)。

(資料選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