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學模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教學模式


教育Wiki

模式為一種有目的、有意義、有系統之程序。教學必然也要注重教學模式之應用。教學方法,亦即教師善用適當的材料,有系統、有組織地去引導、刺激、鼓勵和指導學生們,以達到預定學習目標之程序。有效教學模式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及好的學習態度,更能使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樂在其中。教學雖因目標、內容、對象、時間等因素之不同,而有不同方法與技術,但仍有一定的模式:

1.教學目標(instruction objectives):教學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中,所預期要達到之教學效果。亦即教師預定學生在經過教學歷程後,所要達到的學習效果。
2.認識學生:在確定於教學單元中,學生已具有的學習經驗、致力、性向與動機等;以及確定學生是否具備教學所需之行為能力,並為每位學生預定教學活動。
3.教學程序(instruction procedures):包含選擇教材、教法、教學原則與技術,設計達成目標之一系列有效計畫,並實施教學。
4.評鑑(evaluation):教學過程中或單元結束時,評鑑學生以確定教學是否成功達到目標,進而根據評鑑結果,再修正教學模式中的其他因素。
5.回饋(feedback):一面指出評鑑結果應如何修正目標、預估和教學程序,一面提供學生學習進步之情形。
5E教學模式
由Trowbridge和Bybee (1990)提出以探究為基礎的5E教學模式,將教學過程劃分為五個緊密相連的階段,包括:參與(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精緻化(elaboration)與評量(evaluation)等五個階段,各階段的內容如下:
1.參與: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設計活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將學生的舊經驗與課程內容相連結,經由提問、定義問題與呈現矛盾的結果等方式,引出探討主題的方向。
2.探索:學生參與活動,並給予足夠時間與機會進行探索任務,經由動手操作,建構共同的、具體的經驗。
3.解釋:先請學生提出解釋,教師再以學生的想法為基礎,並運用口頭、影片或教學媒體等方式,對學生的解釋加以闡述確認,使學生能確實理解學科知識,再引導學生進入下一階段的教學流程。
4.精緻: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營造能促使學生討論以及互相合作的學習環境,分享想法並給予回饋,以建構個人的理解。此外,此階段亦重視學生是否能將其所形成的解釋,應用於新的情境或問題中,以延伸更加一般化的概念理解,進而獲取高層次的知識。
5.評量:此階段的主要目的為鼓勵學生評估自己的理解力與能力,同時老師也藉由評量確認學生是否達成教學目標該有的程度。在學生進行探索與提出解釋後,給予回饋是相當重要的,因而教師在階段活動後應進行形成性評量。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教學模式
英文關鍵字: Teaching Model
參考資料
張添洲/著。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2000年初版,150-152。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