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服務學習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服務學習


教育Wiki

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

目錄

定義

服務學習於1960年代,因為美國高等教育以及學生參與社會正義的需求和呼聲日漸殷切,同時配合杜威(Dewey)經驗教育的論述,服務學習因此在70年代於許多校園中蓬勃發展,到1980年代末期,更在許多深信服務學習具有極大教育潛力的有識之士努力下,美國教育委員會結合了校園盟約(campus compact)的力量,結合1000所大學及學院,正式奠定服務學習的理念與做法。1993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服務行動法(Service Action),更奠定了服務學習可以永續發展的正當性。在1994年柯林頓總統史無前例地親自致函全美各大專院校校長,請託他們鼓舞學生,建立為國家社會提供服務的精神。至此,服務學習的波濤,洶湧地推廣到全球有心學習的國家與地區。

內容說明

正規課程安排的實習,類似第一種,以學習目標為主,服務成果不重要。傳統的志工服務、社會服務或目前台灣進行的公共服務課程及勞作服務,類似第二、三種,以服務成果為主,學習目標不重要,或者兩者沒有關聯。而真正的服務學習應是第四種,服務與學習目標同等重要,且對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雙方目標完成互有加強效果,故服務學習應是:「一種經驗教育的模式,透過有計劃安排的社會服務活動 (Community Service) 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 (Reflection),以完成被服務者的目標需求,並促進服務者的學習與發展。反思(Reflection)與互惠(Reciprocity)是服務學習的兩個中心要素。」(Jacoby, 1996),而其中的社會服務的「社會」可以是學校、社區、社會、國家或全球。而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可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由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一起進行反思。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在 National Student Service-Learning and Community Service Survey中亦將服務學習定義為:「服務學習是以課程為基礎的社區服務,它統合了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活動,這種服務必須:

1. 是配合學科或課程而安排,
2. 有清楚敘述的學習目標,
3. 有一段時間內持續地探討社區真正需要,
4. 經由定期安排的心得報告或批判反思活動,
例如課堂討論、發表或心得寫作,以幫助學生學習」(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1)。如:在「法律」或通識教育「公民與法律」課程中老師為學生安排去人權機構服務,透過有計劃的選擇、定向及安排由學生與被服務機構一起決定學習服務目標,學生於定期服務中,回到教室在老師設計的結構化活動中(日誌、研讀、討論)反思他在服務機構的經驗並充分與課內所學的主題(如:民主、公平、正義等)結合,或在服務機構,與被服務者一起進行反思亦可,最後由學校老師、服務者及被服務者一起分享及評量學習的成果,這樣的服務學習,服務與學習同等重要,服務者完成其學習目標,被服務者需求目標亦達成,兩者目標同時達成,且都獲得成長。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服務學習

英文關鍵字:Service Learning

參考資料

吳清山、林天祐/著。教育小辭書,頁62-63。五南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