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舉制度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科舉制度


教育Wiki

目錄

概況

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並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被廢除。現代社會公務員的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間接演變而來。

架構

唐代科舉錄取人數有限,進士科尤其少,一般在三十人左右,明經科較寬,每次約一百一二十人。進士名額少,錄取率低,於是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明經只需記誦經文注疏,進士加試詩賦,則須文章詞采,也是明經不為時人所重,進士獨為矜貴的原因。由於進士科特重詩賦,應試的士子往往把自己的作品裱成一卷,在京師遍謁名人,希望得到他們的揄揚。進士及第,至為光彩,當時人稱之為「登龍門」,新科進士會於長安東南遊覽聖地的曲江,稱為「曲江會」,有時黃帝還登樓觀看,達官貴人也往往在這天挑女婿,以至曲江一帶車馬填塞,熱鬧非常。進士及第後,當官要通過吏部考試。吏部考「身、言、書、判」,就是看體貌、言詞、書法和文辭是否優長,四方面都合格,才授與官職。未能通過吏部考試,只能擔任地方長官的幕僚,再由長官向朝廷推薦,才由中央政府授以官職,和後代及第即派職的情形有所不同。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科舉制度
英文關鍵字: imperial examination
參考資料
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137-139。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