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袁枚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袁枚


教育Wiki

名籍簡介: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時稱隨園先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目錄

生平經歷

袁枚十二歲中秀才,乾隆四年中進士,選入翰林院。曾任溧水、江浦、沭陽等縣縣令。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令時,推行法制,不避權貴,頗有政績。年三十八即休官養親,不復為官,于江寧小倉山築“隨園”,收集書籍,創作詩文,悠閒度過五十年。他在給友人程晉芳的信中說:“我輩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誕,當不受文人之厄。”晚年遊歷南方諸名山,與詩友交往。生平喜稱人善、獎掖士類,提倡婦女文學,廣收女弟子。袁枚以詩名聞當世,創作講求性情個性,提倡“性靈說”,反對清初以來擬古和形式主義的流弊,使詩壇風氣為之一新,與蔣士銓、趙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學術思想

  袁枚為文自成一家,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文章主「駢散合一」,兼取六朝駢儷,較桐城派通達,亦提倡婦女文學。袁枚為詩,主張書寫性情,倡(性靈說),作品率真自然,活潑清新,獨樹一格,與趙翼 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為文則駢散並重,自然流暢,富有情趣。




評價:

朱庭珍評述袁枚:“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靈為宗,專法香山、誠齋之病,誤以鄙俚淺滑為自然,尖酸佻巧為聰明,諧謔遊戲為風趣,粗惡頽放為豪雄,輕薄卑靡為天真,淫穢浪蕩為艷情,倡魔道妖言,以潰詩教之防。”



相關故事:

袁枚第三妹名機,字素文,皮膚白皙,在姐妹群中長得最端莊秀麗。幼時好讀書,長大後更熟習女紅。雍正元年,袁枚之父曾在衡陽縣令高先生處做幕客,高先生去世後,因案而妻與子同時下獄,由於孤兒寡婦,無人代為說項,多賴袁枚之父多方設法奔走,才平反冤獄。高先生之弟高八再感謝之餘,臨別時哭泣著說:[我沒有什麼可以報答您的,聽說先生第三女,尚未許婚,我妻子正在懷孕,僥倖生個男孩,願做您的女婿。]後來高八的妻子果然生個男孩,就以金鎖為信物;訂下這門親事,當時袁素文還不滿週歲呢!高八是如皋人,袁枚之父來自湖北 廣東 雲南到福建一帶,數度搬遷,與高家就漸漸斷了音訊。乾隆七年,高八因為他兒子品行不端,託病辭婚,願把以前的婚約當作戲言。袁枚之父還猶豫不決,但素文執意不可,拿著訂婚的金鎖,哭泣不吃飯。袁枚之父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也跟著哭泣不吃飯。當袁家把素文的心意轉達給高家時,高家人都很高興,認為得到一位貞婦。高八去世後,他的姪子繼祖來袁家說:[素文的未婚夫並非有病,只是沒有人性,叔叔曾用杖打的昏死過去,後來又甦醒,叔叔怕這門親事害了素文,豈不成為以怨報德?所以託言辭婚,希望素文賢妹不要自討苦吃。]素文竟充耳不聞,還是嫁給了高氏子。



著作:

《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隨園食單》PS1袁枚收錄了許多鬼怪故事,以簡潔明暸的筆法,寫成筆記小說《子不語》,與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齊名。PS2袁枚也是一位美食家,寫有著名的《隨園食單》,是清朝一部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該書出版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袁枚提倡吃豆腐,他說豆腐可以有各種吃法,什麼美味都可以入到豆腐裏。有一天,杭州有一個名士,請他吃豆腐,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烹煮在一起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艷似雲霞,吃起來,清嫩鮮美,嘆為觀止。袁枚急請教做法。主人秘不肯傳,笑道:“古人不為五斗米折腰,你肯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訴你。”袁即席折躬,躬畢大笑,說;“我今為豆腐折腰矣!”主人告訴他這個菜叫“雪霞美”,以豆腐似雪,芙蓉如霞而得名,並告訴他如何烹調。袁枚歸家後如法炮製。毛俟園吟詩記此事雲:“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祁尤似易牙調,誰知解組陶元亮,為此曾經一折腰。”袁枚為豆腐折腰,一時傳為美談。

在袁枚的提倡下,豆腐列入佳肴,大為流行。如浙江的“東坡豆腐”,蘭溪的“五香豆腐”,無錫的“鏡箱豆腐”,山東的“三美豆腐”,江蘇的“八寶豆腐”,寧波的“三蝦豆腐”、“蘑菇豆腐”,紹興的“單腐”,諸暨的“雙腐”等,樣式繁多,佳味無窮。武昌出魚,有豆腐名菜叫“魚鑽沙”。在清水鍋裏,放豆腐一塊,把活生生的小魚,放入鍋內,然後點火加溫。至沸時,魚全鑽入豆腐四周,圍成一排,魚鮮盡入豆腐之中。然後起湯出鍋,蘸調料而食,豆腐鮮而湯美。吃一塊,揀一塊,吃飽為止,謂之豆腐飯。有人讚之以詩云:

肚饑飯碗小,魚美酒腸寬。

問客何所好,豆腐且燒魚。

作品:

《祭妹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於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嗚呼!汝生於浙而葬於斯,離吾鄉七百里矣﹔當時雖 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受經,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虫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 ,汝梳只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 戶入,聞兩童子音琅琅然,不覺莞爾,連迷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逾二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淒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悔當時不將 情狀,羅縷紀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証印者矣。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堂上阿 ,仗汝扶時﹔家中文墨,順汝辦治。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汝嫂非不婉 ,而於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後,雖為汝悲,實為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後托汝﹔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世。

前年予病,汝終宵刺探,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後雖小差,猶尚 ,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 。嗚呼!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 已極,阿 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几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後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詩,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先塋在杭,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於斯,便祭掃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兩 :一為阿爺侍者朱氏,一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曠渺,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雨晨昏,羈魂有伴,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後,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後,周 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發禿,暗里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几日!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死我葬,吾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

鳴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不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