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課程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課程


教育Wiki

課程(curriculum):

目錄

定義

課程一詞源自拉丁文currere,意指跑馬道或馬車跑道,引申為學習經驗,即學生學習必須遵循的途徑。然而學者對於課程的定義眾說紛紜,歸納之,大致可分成四類:

內容說明

課程是科目與教材(subject and subject matter)與教材是傳統的課程觀點,其將課程視為學校教授的科目,如國語、數學等、及學科的教材內容。雖然此觀點較保守,但卻支配著過去半世紀課程設計的工作(王文科,1998)。課程是經驗在這種主張下,課程不是知識、教材、內容、科目等這些計劃好的事物,其為學生與這些事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及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這即是所謂的經驗。因此,要了解學校課程並不單從文件觀察,最重要的是學生的經驗及其中產生的學習(黃政傑,2000)。課程是目標主張課程是一系列目標的組合,是受二十世紀初工商界科學管理的績效責任概念興起所致。此概念強調目標的明確性與可觀察性,並以此引導所有的課程設計活動,彰顯課程實施效果。課程是計畫課程便是學生的學習計畫,包含了學習目標、內容、活動,甚至是評鑑。而課程計畫宜顧及學生的角色且對學生的學習機會影響很大。「課程是計畫」的概念與前三類概念有部分重疊,且強調課程的程序部分,即重視完整的目標、內容、方法與評鑑的規劃,使教師在執行課程時,能有所依循。實有課程是學校計畫內或計畫外確實存在的一切課程,包括顯著課程與潛在課程。顯著課程是將課程發展設計者的意向納入而陳述出來的課程,包含顯而易見的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二類。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在學校授課時間表上安排的教學科目,如國文、數學、綜合活動等、及活動課程,如聯課活動與班會等,其有一定科目結構與目標結構。非正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舉凡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如升旗、園遊會、旅行、競賽等學習經驗等都是非正式課程,其採取較不正式、不嚴格的教學方式,但對學生的影響是重要、自然而間接的。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學校刻意設計或無意發生,但卻隱藏於學校各種情境中並已傳授予學生的內容,包括校園文化、學校氣氛、師生關係、學校人員之態度與價值觀等。潛在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卻遠超過顯著課程。


參考書目

湯誌龍著/教育概論,頁181-184。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課程

英文關鍵字: curriculum

相關閩南語 課程 相關客家語 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