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扎邦豬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長卵圓形,頭部背面輪廓圓突;兩頜側齒多少相癒合,形成鋸齒緣,前方具兩對犬齒;上頜較短,向後不達眼前緣。D. XII,8;A. III,10;P. 16:L.l. 30;l.tr. 3/9;G.R. 9+11。體側由胸鰭基部至尾柄有一橙黃縱帶;背鰭及腹鰭有黃縱紋;臀鰭有黃斑及條紋;眼周圍有3 條短紋及一暗斑。Choerodon pescadorensis為其同種異名。
頸帶海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側扁。吻較長,尖突。前鼻孔具短管。口小;上頜有犬齒四枚,外側兩枚向後方彎曲。前鰓蓋後緣具鋸齒;鰓蓋膜常與峽部相連。體被中大圓鱗,胸部鱗片小於體側,鰓蓋上方有一小簇鱗片;眼下方或後方無鱗。D. IX, 11;A. III, 11;P. 14;L.l. 26;G.R. 17-21。體色隨性別與個體而異,幼雌體背側由橄欖黄至黄褐色,腹側白色,體側有一條黑色連續似"Z"字形縱帶,此縱帶在頭後部另有黄色縱紋參雜,尤其是下側最為明顯,而且向前延伸至吻部,形成另一條黄色縱紋,尾柄上側無暗色斑;雄淡綠色,縱帶漸退或消失,而在胸鰭基上方形成一黑斑,體側鱗片出現粉紅色垂直緣,頭部亦具粉紅色之斑塊或線紋...
雙色裂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型,側扁;頭尖錐狀。下唇分成兩葉;齒小,上下頜前方各具對犬齒。鱗片中型,頰部具 4列小鱗片。D. IX, 10-11;A. III,9-10;P. 13;L.l. 26-28;尾鰭圓形。幼體白色,自吻端經眼至體後端具黑縱帶,隨年齡漸長,黑帶從後端漸消失;背鰭與臀鰭黑色,末緣白色;尾鰭白色,具黑緣。成體側黑帶漸消失,體前半部深色,後半部淡色或偏黄,體鱗常具一黑點;各鰭黑色,背、臀鰭鰭緣白色;尾鰭淡色或偏黄,末端具黑色環紋,上下鰭緣末端白色。
狼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一種已絕種的原始真骨類。體長約十公分,牙齒呈尖鏟形,背鰭位置較靠後。生活於淡水中,主要分布於大陸地區北部,為中生代後期東南亞地區的特有類。
三叢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Valenciennellus tripunctulatus (Esmark, 1871)
體延長,甚側扁,頭短高。吻短而鈍,小於眼徑,口裂近垂直。眼大而圓。兩頜齒1行,上頜齒較大,不等長;下頜齒細小而同大。犁骨、腭骨、翼骨均無齒。體被鱗,易脫落。背鰭短,起點位於體背中部。臀鰭甚長,始於背鰭起點稍前之下方。胸鰭較大、低位。腹鰭甚小。發光器SO缺如,OBR 1個,OP 3個,BR 6個,AN分成4部分,SC 4個。
太平洋及大西洋之溫、熱帶海域,台灣東部水域。
體長約4公分,棲息於300~1,000公尺之水層。
可以中層或底拖網漁獲之,目前甚少為人類所利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綱或條鰭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類(首網)總論
新鰭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巨口目(Order Stomiiformes)
窄鰭首目(Superorder Stenoptergii)
鉆光亞目(Suborder Gonostomatoidei)
褶胸科(Family Sternoptychidae),Marine Hatcherfishes
阿戈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ypselurus (Abeichthys) agoo agoo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
體延長,略側扁;吻短,小於眼徑;頭長小於背鰭起點至尾鰭上葉起點之間距;胸鰭甚長,具16~18軟條。第1及第2鰭條不分枝,第4鰭條最長,其末端達背鰭後部基底或更後方;腹鰭亦長,大於頭長,基底位於鰓蓋後緣至尾鰭下葉起點間中央之略後方,具6軟條,末端達臀鰭後部基底;背鰭與臀鰭對在於體後方,背鰭不高大,具10~12軟條,臀鰭具10~11軟條,臀鰭起點在背鰭第2~4鰭條基底之下方,臀鰭鰭條較背鰭少1~2條或相等;尾鰭深開叉,下葉長於上葉;側線低位,近腹緣;體被易脫落大圓鱗,背鰭起點至側線間有鱗7列,背鰭正中線上有鱗31~37枚;口蓋骨無齒;脊椎骨46~49枚。幼具高背鰭及一對短腭鬚。體背及頭上部藍黑色...
西北太平洋之亞熱帶及溫帶海域,出現水溫在23~26℃之間。其亞種Cypselurus agoo rapanouienssis(Parin, 1961)則分布於西南太平洋。
為棲息於近海表層之擬外洋性種類,因具長胸鰭及腹鰭,是為「四翅型飛」,能在空中滑翔較遠。以浮游生物為食,產卵期在春季,產卵時會游向近岸,於流藻或漂流物下方產卵,卵為沉性,具纏絡絲,用以纏絡飄流物使卵不沉入海底,使仔得以孵化。其幼具1對小腭鬚,除作為飄流器官外並可作索餌器官。
本種在日本較具產業價值,尤以八丈島產量較多,台灣亦偶爾出現於冬季及春季,以流刺網及追逐網可捕獲,為食用,或作為鮪延繩釣之餌料,尤以活餌更佳。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綱或條鰭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類(首網)總論
新鰭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鶴鱵目(Order Beloniformes)
棘鰭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鶴鱵亞目(Suborder Belonoidei = Exocoeloidei)
銀漢系(Series Atherinomorpha)
科或文鰩科(Family Exocoetidae),Flying Fishes
上科(Superfamily Exocetoidea)
銀線彈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riophthalmus argentilineatus (Valenciennes, 1837)
體青綠色,有若干不明顯之暗色橫帶並有黑點散布。第一背鰭尖突,第一及第二背鰭均具黑綠。體長6公分左右。
日本東京灣、琉球、中國大陸及台灣河口處。
河口砂泥底質之紅樹林區,以岸邊小昆蟲為主食,以跳躍方式捕食,並食底土表面之矽藻及小型底棲動物。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綱或條鰭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類(首網)總論
新鰭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鰕虎亞目(Suborder Gobi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鰕虎科(Family Gobiidae),Gobies
雲紋單棘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短且胖,頭部與身體形成一箱型體盤。頭部隆起,腹部扁平。具三背鰭棘,第一背鰭棘特化為吻觸手,吻觸手相當短。吻觸手凹槽深。第二及第三背鰭棘隱於皮下,需經解剖方可見。胸鰭位於身體中央下方,腹鰭腹位,位於體盤下方。鰓孔開口圓形,位於胸鰭基部。尾鰭截形。體色底色為成紅色,具有許多不規則黃色條紋或斑塊,小型個體背部偶具有數個大型灰黑色斑塊。吻觸手凹槽表面全黑。餌球前半部細絲為亮白色,後半部黑色。過去日本所紀錄之Chaunax tosaensis為本種之次同物異名(Caruso, 1999)。(何宣慶 2012/12)
大盤短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頭部扁平,向後漸成圓柱狀,頂端有由第一背鰭變形而成的吸盤,其鰭條由盤中央向兩側裂生成為鰭瓣(laminae)約有15-19個;尾柄細,前端圓柱狀,後端漸側扁。吻平扁,前端略尖。口大,口裂寬,不可伸縮,下頜前突;上下頜、鋤骨、腭骨及舌上均具齒。鰓耙數在21以下。耙體被小圓鱗,除頭部及吸盤無鱗外,全身均被鱗。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變形而成吸盤,吸盤達胸鰭後端;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之前;腹鰭胸位,中形;胸鰭鈍圓;尾鰭截平或入凹。體一致為深藍或灰黑色。以前所記載之菱印(Rhombochirus osteochir)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紅頸擬隆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橢圓形,側扁;背緣與腹緣隆起;吻尖突;唇中等肥厚,下唇中裂,形成小形肉垂;眼間隔寬;上下頜約等長;上下頜各具一列錐狀齒,前端具 1對犬齒;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短尖;體被中大圓鱗,頰鱗 4列;鰓蓋骨無鱗。D. IX, 11;A. III, 10;L.l. 24-26;尾鰭後緣截形。體呈橙色至紅褐色,眼上下緣各具一條相對的弧線,下方弧線延伸至胸鰭基底上緣;成之上方弧線延伸至體背側而出現多條斷斷續續之黑色縱線。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