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避君三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退避三舍」之典源,提供參考。 ◎1《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重耳)及楚,楚子饗之1>,曰:「公子若反2>晉國,則何以報不穀3>?」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革4>則君地生焉。其波及5>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6>,得反晉國,晉、楚治兵7>,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8>。若不獲命9>,其左執鞭弭10>、右屬櫜鞬11>,以與君周旋12>。」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注解〕 ...
謝公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時,謝靈運所發明的一種木屐,用來遊山玩水。上山時拿掉木屐前,下山時去掉木屐後,以保持身體重心,方便遊玩。今指從事旅遊、登山所穿的鞋。見《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唐.陸龜蒙〈任詩〉:「即此自怡神,何勞謝公屐。」也稱為「登山屐」、「謝屐」。
倚馬之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倚馬可待」之典源,提供參考。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1> 桓宣武2>北征,袁虎3>時從,被責免官。會須4>露布文5>,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6>,俄7>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歎其才。袁虎云:「當令舌閒得利。」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魏志》。 (2) 桓宣武:桓溫(西元312∼373),字元子,東晉龍亢(今安徽省壤遠縣西北)人。初拜駙馬都尉,定蜀,攻前秦,因破姚襄有功,官至大司馬,與前燕慕容垂戰於枋頭,大敗而還。後廢廢帝,立簡文帝,陰謀篡奪,威勢顯赫,未果而卒。諡宣武侯。 (3) 袁虎:袁宏(西元328∼376),字彥伯,東晉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
袁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後,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後,周 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危發禿,暗里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几日!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死我葬,吾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鳴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不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放縱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放縱,不受約束。《晉書.卷九三.外戚傳.王濛傳》:「濛少時放縱不羈,不為鄉曲所。」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八.飛雲渡》:「有一少年子,放縱不羈。」也作「放誕不羈」。
康乃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石竹科石竹屬,一年生草本。莖節處膨大,葉對生、披針形或線形,基部漸狹成短鞘包被莖節。花萼圓筒狀,先端開裂,花瓣邊緣鋸狀深裂。花色豐富,有紅色、白色、粉紅色、黃色、鑲邊、紫色等。是世界性的母親節代表花卉,用來表示對母親的敬愛與懷念,也稱為「大花石竹」、「麝香石竹」。
僅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髮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 〔注解〕 (1) 僕:我,自謙之詞。 (2) 乳母:專司授乳及看護幼兒的僕婦。 (3) 默識:暗中記誦在心。〔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一九.白居易列傳》
天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促進生殖功能的物質,中醫稱為「天一之氣」或「元陰」。《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後人多用以專指女子的月經。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四.上頭入月》:「天癸曰月事。」也稱為「癸水」、「紅潮」、「入月」。
貞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堅定不移的節操。《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伊中情之信脩兮,慕古人之貞節。」晉.潘岳〈關中詩〉:「人之云亡,貞節克舉。」
2.傳統文化中女子守貞或夫死而不改嫁的節操。北周.庾信〈彭城公夫人爾朱氏墓誌銘〉:「用曹大家之遺訓,執宋伯姬之貞節。」
海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脊椎動物哺乳綱。產於北極圈。體肥大,長三至六公尺。上顎有一對很長的犬,似象牙而堅,為破冰或搏鬥的工具。群棲生活,以貝類等軟體動物為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