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阿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黨徇私。《禮記.月令》:「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其行公正而無邪,故讒人不得入。不阿黨,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驚訝、震驚的樣子。《玉篇.心部》:「戄,驚也。」《戰國策.魏策三》:「秦王戄然曰:『國有事,未澹下兵也,今以兵從。』」《史記.卷六二.管晏傳》:「越石父請絕,晏子戄然,攝衣冠謝。」
滂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血流很多的樣子。《晏子春秋.諫上》:「景公遊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氣和心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平氣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平氣和」原作「心平德和」。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人,在齊景公時任宰相,為當時的名臣。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有一天,景公遊獵回來,與大臣梁丘據等在遄臺飲酒作樂。當景公對人生有所感慨時,梁丘據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說:「只有據與我是相和的啊!」隨侍在側的晏子不以為然,他說:「據和你不過是相同而已,那裡有相和!」景公訝異地問:「『和』跟『同』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若以烹調為例,在熬煮羹湯時,會適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調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相處之道也是這樣的。當君王提出一個主張時,作為臣子的應該是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言,使君王的施為更...
臨渴穿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渴掘井」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齊景公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因為不懂得任用賢德忠心的人,又聽不進諫言,導致身邊都是奸佞小人,沒有人可以輔佐我,因此失去政權。」景公聽了問晏子:「如果幫助魯昭公回去魯國,他會成為賢明的國君嗎?」晏子回答說:「不會。溺水後才探水路,迷路後才向人問路,就像是面臨災難才趕緊鑄造兵器,被噎著了才趕緊挖井取水,雖然緊急採取行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噎」指食物塞住咽喉,氣透不過來。如果把噎改成渴,意思就會更明白。
心平氣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平氣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平氣和」原作「心平德和」。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人,在齊景公時任宰相,為當時的名臣。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有一天,景公遊獵回來,與大臣梁丘據等在遄臺飲酒作樂。當景公對人生有所感慨時,梁丘據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說:「只有據與我是相和的啊!」隨侍在側的晏子不以為然,他說:「據和你不過是相同而已,那裡有相和!」景公訝異地問:「『和』跟『同』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若以烹調為例,在熬煮羹湯時,會適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調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相處之道也是這樣的。當君王提出一個主張時,作為臣子的應該是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言,使君王的施為更...
有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多日。《晏子春秋.內篇.諫下》:「今君處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
臨渴之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臨渴掘井」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變而來,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為時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也記載一則故事: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齊景公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因為不懂得任用賢德忠心的人,又聽不進諫言,導致身邊都是奸佞小人,沒有人可以輔佐我,因此失去政權。」景公聽了問晏子:「如果幫助魯昭公回去魯國,他會成為賢明的國君嗎?」晏子回答說:「不會。溺水後才探水路,迷路後才向人問路,就像是面臨災難才趕緊鑄造兵器,被噎著了才趕緊挖井取水,雖然緊急採取行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噎」指食物塞住咽喉,氣透不過來。如果把噎改成渴,意思就會更明白。
心平德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平氣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平氣和」原作「心平德和」。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人,在齊景公時任宰相,為當時的名臣。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有一天,景公遊獵回來,與大臣梁丘據等在遄臺飲酒作樂。當景公對人生有所感慨時,梁丘據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說:「只有據與我是相和的啊!」隨侍在側的晏子不以為然,他說:「據和你不過是相同而已,那裡有相和!」景公訝異地問:「『和』跟『同』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若以烹調為例,在熬煮羹湯時,會適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調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相處之道也是這樣的。當君王提出一個主張時,作為臣子的應該是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言,使君王的施為更...
婢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稱妾為「婢子」。《禮記.檀弓下》:「使吾二婢子夾我。」漢.鄭玄.注:「婢子,妾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嬰豈婢子也哉!其縊而從之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