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812.5052 ms
共 16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風靜浪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浪靜」皆為如此語義。明代大儒陸九淵《語錄》:「因提宮昨晚所論事,只是勝心。風平浪靜時,都不如此。」及清代小說《三俠五義》第八七回:「整頓飯食喫畢,已有掌燈之時,卻是風平浪靜,毫無動靜。」其中「風平浪靜」所修飾的對象則由自然現象轉而為人事景況,引申成平靜無事的意思,現今使用這個成語時多用此義。
|
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支撐。如:「以木搘牆」、「以手搘頤」。唐.李賀〈春晝〉詩:「越婦搘機,吳蠶作繭。」清.秋瑾《秋瑾女俠遺集.詩.題芝龕記》:「曾有威名振九州,搘撐乾坤女土司。」
|
封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明清對總督、巡撫的稱謂。
|
屏東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位於臺灣南端,北與西北鄰高雄市,東北界臺東縣,其餘三面臨太平洋。面積二千七百餘平方公里,是臺灣最南的一縣。盛產稻米、甘蔗、鳳梨及香蕉,境內有墾丁國家公園和鵝鑾鼻,為著名的旅遊勝地。交通方面,鐵路有屏東線和東港線,公路則以環島公路和南部橫貫公路為主。古稱阿猴,清代臺灣建省後隸屬臺南府鳳山縣及恆春縣,日治時併入高雄州,改名為屏東郡。光復後改屬高雄縣,民國三十九(1950)年十月一日為實施地方自治,而從高雄縣獨立,另置屏東縣,以屏東市為縣治。
|
風移俗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移風易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樂記〉是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記錄音樂理論的文章。這篇文章談到音樂的產生及其作用,大意是: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感時,就會發出聲音。把各種聲音結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就進而產生音樂;所以古代聖王都十分注重對人心會產生影響的事物,並且主張用「禮義」來導正人民的行為,以「音樂」來調和人民的心性。音樂之中,又以和善純正的音樂,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移風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
風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文字或言語的格調。如:「詞與詩風調不同。」唐.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
|
萍飄蓬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浮萍隨水漂流,蓬草隨風飛轉。比喻飄泊不定的生活。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三.灤陽續錄五》:「甚或金盡裘敝,恥還鄉里,萍飄蓬轉,不通音問者,亦往往有之。」
|
破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國畫技法。即趁先前所畫墨色未乾時,加點染,造成滲透效果,使畫面常保溫潤若溼的感覺。其手法有二:一是以濃墨破淡墨,一是以淡墨破濃墨。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一.山水用墨》:「破墨者,先以淡墨勾定匡廓,匡廓既定,乃分凹凸,形體已成,漸次加濃,令墨氣淹潤常若濕者,復以焦墨破其界限輪廓,或作疏苔於界處。」
|
道合志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志同道合」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王充《論衡.逢遇》1>夫賢聖道同,志合趨齊,虞舜2>、太公3>行耦4>,許由5>、伯夷6>操違7>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時也。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合中有離。何則?道有精麤8>,志有清濁也。許由,皇者之輔也,生於帝者之時;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並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溷,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討暴,同濁皆麤,舉措鈞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
(2) 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
|
破鏡重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夫妻分散或決裂後重新團圓和好。參見「破鏡重圓」條。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三.濼陽續錄五》:「破鏡重合,古有其事。若夫再娶而仍元配,婦再嫁而未失節,載籍以來,未之聞也。」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