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039 ms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舞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演場所。遼(西元916∼1125)、金(1115∼1234)及元朝(1271∼1368)時代,最早的舞台。這種舞台是建築在露台上的亭子,觀眾圍繞在四周觀看。
|
機械人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俄羅斯與捷克術語,意指「工作者」。這個名詞是經由捷克劇作家卡列爾.恰比克(Karel Capek)的劇作《羅素姆萬能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R.U.S.)傳入西歐而被使用的。其主題是一個福利國家中,所有工人都是電動機器人,可以作各種奴役勞力的工作,而不會為像伐木工期或時薪加二十先令這類事情而罷工。由本劇衍生出來的東西均包含機械人舞在內,它配合著工廠的節奏,有點像爵士的感覺,但有較複雜的切分音。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蛇神儀式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西非埃維人(Ewe)的蛇神儀式舞者,指十至十二歲正值接受成年禮、名為「kosio」的年輕女孩。這些女孩住在特別圍起來的連幢茅舍內,學習頌歌、舞蹈以及有益村民的藥草知識,為期三年;有些日後成為靈媒,她們可能不結婚。埃維人每年在一定的時節,要向偉大蛇神祈求庇護,尤其在久旱災荒時。他們認為蛇神是四時運轉,喚醒大地生長的象徵,當新的玉米季,綠色新芽冒出時,要舉行祭典,為蛇神再找來一些新的新娘;祭典中會出現儀式舞蹈,通常跟隨頌歌和簡單的鼓樂。至於儀式則由少數一些男祭司所支配。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伊比利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根據理查.福特(Richard Ford)在其西元1846年出版的《西班牙采風錄》(Gathering from Spain, 1846)一書中所述,目前名為康巴薩(Comparsa)的西班牙《民族方舞》(National Quadrille),無疑的乃是《伊比利舞》(Iberian Dance)的遺留物。這種舞蹈,有如古斯巴達人和印度人舞蹈一樣,即使在休閒時,也仍舊保持了一種戰鬥精神。舞者以劍擊盾來打拍子,如果其中有人欲表現他對羅馬人之鄙視,就在眾人之前,作一狀極可笑的單足急速旋轉。福特在書中,並對其西班牙旅途所見之舞蹈,有所敘述:「由舞者八人表演,手持響板,應笛聲與鼓聲而舞。四周成群...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佛拉門哥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西班牙對一群演唱「深歌」(Cante hondo)者之稱呼,此詞原來自「佛拉門(古羅馬祭司)之方陣」(Square of the Flamens),與火鶴鳥(flamingo bird)並無關連。這些古羅馬祭司的禮儀系統傳至伊比利半島(Iberia),加上拜占庭(Byzantine)的形式,且包含摩爾人(Moorish,非洲西北部柏柏人,Berber,與阿拉伯人的混血兒,西元八世紀曾征服西班牙)的音樂滲透其中,而產生「佛拉門哥舞團」表演之獨特風貌。這些祭司原屬「Col Legia Flamenina」團體。其音樂(gita)有吉普賽歌曲(gitanas)的風情,此來自印度。之後,「flame...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佩刀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 人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察隅 人聚居區。每逢年節,喜慶豐收,勞動之餘由男子表演,人數不限。 人男子不論老少,均挎帶鞘佩刀,刀帶從左肩套入,斜挎于右胸腋下。刀長尺餘,略呈彎形,刀葉如劍寬。挎此佩刀,一為用具,二作護身武器,且為舞蹈道具。舞時,表演者著無袖長褂,齊至臀部,頭紮黑色包巾。開始在一片呼喊聲中抽刀,邊喊邊舞。時而在頭上旋舞佩刀大聲吶喊,以示號召出獵圍狩猛獸;時而左右划八字上下劈刀,以示斬砍荊棘樹木,時而舉刀砍拖,以示解牛和砍斷牛頭。形象生動地表現狩獵、農耕、宰牛等生活內容。主要步法有:〈蹲襠步〉、〈虛點步〉、〈蹉步〉、〈跨跳空轉步〉等。動作粗獷,豪放,顯示出 人的勇敢,與自然界鬥...
|
米利暗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伯來人的舞蹈,亦衍生出Maryam、Meriam等諸多變體,相傳曾演出於摩西渡過紅海之後。《出埃及記15:20》,述及摩西率領族人穿越紅海以後,上帝覆水關閉紅海,阻斷埃及人的追擊;摩西領導劫後餘生的希伯來人,摩西的姊姊米利暗手裡拿著鼓,眾婦女也跟著她拿鼓跳舞。此舞寓意凱旋,被攫取為入會儀式的部份表徵,為求逼真演出這支舞,因此慶祝凱旋不是渡過湛藍海水,而是渡過紅色血海,還有,名稱也從Virgo Marina,轉而指向埃及土人教堂內的Virgina Mariam,不過一切意義都非真實,僅是象徵性的,而且象徵意義某方面被呈現在祭司的舞蹈用語中。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Gerald Jonas《Dancing》1993.
|
梭德利;家庭舞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梭德利」為小型私人跳舞晚會,大多在家庭中舉行,舞蹈動作用「跨跳」(saut)及「快速跑跳步」(sauter)。中世紀法文sauter隱含著「大眾中的跳躍者」之意;演變為英文是「翻觔斗」(somersault)。而與其相似之字somerset,後來變為faire la culbute,即為特技跨跳之意。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鄂倫春狩獵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鄂倫春族民間舞蹈。流行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鄂倫春族聚居區。一般在狩獵歸來或是年節、婚嫁時由男子表演。舞者身著用 皮特製的鑲有花紋的獵裝,頭戴滅塔哈(鄂倫春語,漢譯為皮帽),腳穿其哈密(皮靴)。身揹獵槍,形象英俊威武。舞蹈內容主要是表現狩獵的生活。主要動作有:〈縱馬出發〉、〈搭手瞭望〉、〈拔草尋獵〉、〈潛伏守候〉、〈摘槍射擊〉、〈凱旋歸來〉、〈獲獵歡舞〉等一整套狩獵過程。然後模擬往馬背上抬放獵物,獵人懷著喜悅的心情,放聲高唱,在悠揚的歌聲中結束。舞蹈是由模仿野獸的各種吼叫聲伴奏,表演者邊喊邊舞。動作粗獷有力,氣氛熱烈。
|
大天使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玻利維亞的一種殖民地舞蹈,而名字卻是艾瑪拉語(Aymaran),它可說是「Chacha」和「puli」兩字的合併,前者意思是男子,後者是天使。舞蹈服飾極具歐洲風格,是從「大天使麥可」(Archangel Michael)此具有殖民色彩的表演中所獲得的靈感,但音樂頗具民俗曲風。這支舞是表現劍聖 ── 大天使麥可 ── 將惡魔逐出天堂大門的抽象舞蹈。舞者們揮舞著劍,背後背著兩個翅膀,舞者全部都是男性,穿裙子、背心,戴上羽毛裝飾的王冠。除了大天使之外,其他兩個舞蹈角色是黑人(Negros)和楊基諾人(Yungyenos)。前者臉塗成黑色,動作像小丑一樣;後者則表現一種古代土著,穿著農業改革前破舊樣式...
Antonio Paredes Candia《The Folkdance of Bolivia》.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