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回鑾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唐代宮廷舞蹈,唐教坊大曲有《喜回鑾》、《夜半樂》、《還京樂》(崔令欽《教坊記》)。中宗景龍三年(西元709)十月二十五日。一、玄宗為太子時,自潞州還京師,夜半舉兵,誅韋后,民間制諸曲以為頌。二、元院本名目內有《夜半樂打明皇》。三、日本《舞樂圖說》(安部季巖、菌廣茂、河鰭實英著):「《還城樂》為唐玄宗滅韋后還城時,見到蛇在路邊而欣喜異常,和著輕快的音樂起舞(獨舞)也有以幼童起舞的。」明代雅樂也有《回鑾樂舞》,但與唐代迥異,係儒臣所撰寓有諷諫的《回鑾歌》凡三十九章,如:《酣酒》、《色荒》、《禽荒》等。其舞合於天子八佾之制,舞分八隊每隊八人。由禮部繪製了圖樣,獻給明太祖朱元璋,由太常樂工演習。
|
伊琴瓦薩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非洲羅德西亞(Rgodesia)班圖族(Bantu)之一種舞蹈,若干部落均有。通常在少女成年時舉行。由年老婦女二人立於以歌唱之友人圍成之圓圈中心演出。此種舞蹈為極為平常動作,並無啞劇之表演,男子皆不參加,亦極少有觀眾從旁觀賞。所唱之歌,皆為傳統之歌曲。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杜梭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菲律賓布基德南(Bukidnon)的民俗舞蹈,在布基德南的方言中,「dugso」之意為舞蹈,此為一支祭典舞蹈,通常表演於豐收謝神,有時也表演於感謝恩顯或還願;舞者臉部表情莊嚴,整支舞不斷向空中虔敬禮拜,在舞蹈場地的中間,生了一堆火,舞者繞著火堆跳舞,據說這樣,謝意可隨著火焰之煙霧上達於天神。祭師站在火堆旁,當舞者繞著他和火堆跳舞時,大聲唱著祈禱文。有時沒有火堆,取而代之的是滿桌的食物,像水果或美食等作為供品,舞者繞桌而舞。此舞由男孩、女孩一起跳,或僅由女孩參與,舞者穿著布基德南服裝,並在足踝繫上小鈴鐺。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 Ⅳ》1960.
|
獵人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這是一種散佈於羅得西亞(Rhodesia)班圖族(Bantu)間的專業舞蹈,女人是不被允許參加的。獵人們(awapalu)單獨地跳舞,活動不公開舉行;有時,一般男人也可以加入。獵人舞是對獸群遊戲的守護靈卡阿盧威(Ka-aluwe)表示敬意的一種儀式,因為祂的牲畜在狩獵中被獵取。這種舞蹈通常表演於烹煮動物的頭及心臟的時候,典型的默劇也在舞蹈中呈現。首先,表演獵人們追蹤、搜尋及獵殺的遊戲;然後,表演動物們的步態、特質,或當其受傷及死亡的情形。人們常將此生動的獵人舞蹈與所發現的古代洞穴繪畫中相似情景作比較,並將此當作為神祕儀式的象徵。伴奏樂器有聽比拉〔見 timbila〕、葫蘆、瓠琴、獸皮鼓、...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依飯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 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的羅城等地 佬族聚居區。在 佬族傳統節日「依飯節」中表演,因此而得名。屬於宗教祭祀舞蹈,一般又稱為《師公舞》。由師公(巫師)表演,多為單人舞形式,有時二人同舞,另有眾人(均為師公)在一旁幫唱。表演者戴木製面具,每當唱到那位神的時侯,就跳那位神的面具舞蹈。按照「依飯節」所敬奉的神靈,據說有三十六位,其中有:白馬姑娘、引光、牛哥、魯班、太公等。要依次唱完三十六神,同時表演三十六位神的舞蹈。內容主要是酬神,以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舞蹈動作以〈罡步〉為主,有〈三步罡〉、〈五步罡〉、〈丁字罡〉等。動作穩健洒脫,輕快跳躍。其中的〈丁字罡舞步〉別具特色,丁字步交替行進,帶動上...
|
德利布第恩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舞蹈名。古羅馬的占兆官於神殿儀式中所跳。此舞為一種舞步緩慢或中等速度的三步舞,跳起來輕巧柔和。原文中podium本有舞蹈之所的意思;而tri-pod(即three-footedbrazier)為三腳火盆,是儀式圓舞進行時置於場中心的器具。此舞或與華爾茲的起源有關。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褐桑舞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褐桑舞蛾(Choreutis achyrodes)被歸屬於擬捲葉蛾科/舞蛾科(Choreutidae),是ialeura種群的成員。本種的前翅為橘黃色底,中央有多條較短的不連續白色帶,基部則為一條連續的白色帶;後翅為黑色,前緣有白斑。
A Brief Introduction:
Compared to other species of Choreutidae in Taiwan, identification of (Choreutis achyrodes) is easier b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orange-y...
|
桑冬加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桑冬加舞係墨西哥提宛太白地峽(the Isthmus of Tehuantepec)之一種雙人舞,於節日及社交場合時表演。此舞之來源有多種傳說軼聞,但其音樂則據說從十九世紀中葉才流傳。提宛太白的女人據說素以美貌著稱,桑冬加之意為「美麗優雅的女人」,亦為每位提宛那(Tehuana)女人希望成為的理想偶像。正如哈拉貝舞(Jarabe)的形式,此舞由舞者面對面不碰觸地表演,女孩以一簡單的華爾滋舞步高傲地移動,眼光並不看著舞伴;她的男伴以快速的察巴泰歐舞步圍繞她跳舞,由一馬林巴木琴(marimba)為此舞伴奏,居間亦有時吟唱詩歌,或為通俗詩曲或為敘述受挫的愛情。當由數對同時表演時,男人和女人即排...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風俗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古代舞蹈。原為地方諸國的「國舞歌」,即指各地的民謠或者是民俗舞蹈,但後來只存在宮廷之中,在大嘗會的時侯,由悠紀、主基兩國國司率領,表演當地的歌舞。《天武紀》記載:四年(西元675)二月詔令大倭、河內、攝津、山背、播磨、淡路、丹波、但馬、近江、若狹、伊勢、美濃、尾張等國,開始上貢善於歌唱的男女,以及侏儒、伎人。元正天皇養老元年(西元717)四月,以及聖武天皇天平元年(西元729)六月,在太極殿有大隅、薩摩地方的族人表演《風俗舞》,演出時也經常貢奉當地的物產;還有在天皇巡行諸國的時候,為了表示順服,會獻上鄉土舞蹈以供御覽,這些都只是宮中才有的演出。為了與外來的舞蹈有所區別,在奈良時代新設「歌 ...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
環形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群體舞蹈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全世界各時期都可見到,有種種不同名稱,包括rang,rinche或rinke(愛爾蘭語),ranche(南美),同時還有許多較古老的名字常和下述一些字聯想在一起,諸如rouen, rowne或rowan, rouette或rouet, rouel, real或reale, karouelle(carol), roon(蘇格蘭語),rounders等;從東方的sara或sarah, zara或tzaro, zero,到巴爾幹半島的kolo和hora, kora,甚至chorus, chorale等等均是;此外還有更多字根,是從與慶祝活動、場地、舞蹈形式或進行...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