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傳說中的水中怪獸。《廣韻.平聲.支韻》:「虒,似虎有角,能行水中。」
|
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鏝刀,塗抹牆壁的工具。同「杇」。《集韻.平聲.模韻》:「杇,說文:『所以塗也。』……或作圬、釫。」
|
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即函谷,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靈寶縣西南。函俗從山作「崡」。以其峭壁險峻如山,又以「崤」為其山名。《集韻.平聲.咸韻》:「崡,山名,在肴陵。」
|
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繫綁人犯或物品的大繩。《集韻.平聲.脂韻》:「縲,大索。」
|
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巑岏:山勢高聳。《集韻.平聲.桓韻》:「岏,巑岏,山銳貌。」《文選.宋玉.高唐賦》:「盤岸巑岏,裖陳磑磑。」
|
北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早的戲曲聲腔之一。盛行於元代,分為雜劇和散曲兩類。曲調來源有從唐宋歌舞大曲,宋、金以來說唱諸宮調演變而來,也有大量吸收蒙古胡樂而成。採七聲音階,音樂風格高亢激越,剛勁豪放,不同於委婉柔和的南曲。用韻以中原音韻為主,無入聲,平聲分陰陽,不同於南曲有入聲。現存元雜劇多用北曲組成。也稱為「元曲」、「元雜劇」。
|
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祭祀時,用來盛菜和羹的器皿。形如小鼎,兩耳三足,有蓋。《廣韻.平聲.青韻》:「鉶,祭器。」《禮記.禮運》:「實其簠、簋、籩、豆、鉶、羹。」漢.鄭玄.注:「鈃本又作鉶,盛和羹器,形如小鼎。」
|
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紅色。《廣韻.平聲.唐韻》:「赯,赤色。」
|
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乾肉。《集韻.平聲.麻韻》:「羓,腊屬。」如:「羓子」、「羊羓」。《新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錄》:「契丹破其腹,去其腸胃,實之以鹽,載而北。晉人謂之『帝羓』焉。」
|
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戎服。《廣韻.平聲.諄韻》:「袀,戎衣也。」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