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奉、秉持。漢.班固〈典引〉:「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疇能亙之哉!」
唐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觸犯、牴觸。《後漢書.卷七○.孔融傳》:「又融為九列,不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見鑾輿,便唐突。」也作「搪突」。
井井有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堅定不移,長久安穩而感到滿意知足,熱衷於堅守道德禮義且不感疲乏,運用英明的智慧洞察一切,一絲不苟地行禮法,掌握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心忡忡,如果可以做到這些,就可以稱為聖人了。後來「井井有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整齊有序,條理分明。出現「井井有條」的書證如宋.樓鑰〈周伯範墓誌銘〉:「經理家務,井井有條;時出其餘,以周人之急。」
明知故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知故犯」的意思是明明知道是錯的,卻故意去違犯。例如國家頒布了法令,人人都應該守,但是有些人因不知法而犯法,這是無心之過,還可原諒;如果是明明知道法令規定如此,卻故意去觸犯,這就是「明知故犯」了。這種意念在文獻上比較早的出處是宋代陳世崇的《隨隱漫錄》卷一引西山蔡先生對子孫的訓示說:「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明是非,就像小孩子和醉漢,如果犯錯,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是已經知道不對了,還去犯錯,那就應該受法律制裁。這裡的「知而故犯」就是「明知故犯」的意思。後來「明知故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在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行、奉行。《三國志.卷五五.吳書.黃蓋傳》:「初皆怖威,夙夜恭職。」
觸目驚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檮杌閑評》第四○回:「為天災人災,同時互見,觸目驚心,恪明旨,恭陳修省之實,以重天戒,以保泰運。」
瞠乎其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無法看出是什麼緣故,因此就向孔子請教。而孔子也向顏淵解釋,這一切都是因為虛心的順應自然萬物之變化,循著既有的大自然規律的關係。後來「瞠乎其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落後很多,追趕不上。
漏網之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於如何治民,孔子曾說:「用政令和刑罰來治理人民,人民只是苟且行,並無自發的知恥之心。如果用道德禮教來教導人民,人民不但能夠知恥,而且能自發地改邪歸正。」老子也說:「最好的治民之道,是有德於民,即使執政者不提自己的德政,人民卻都有德行了。下等的治民之道,是有德於民,卻不斷地宣導自己的德政,深怕人民忘記,這樣人民反而沒有德行了。如果只依靠法令來治理人民,結果是法令越來越繁苛,竊盜罪犯反而越來越多。」太史公司馬遷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他認為法令不過是為政的工具,並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漢代初年,變嚴刑峻罰為寬簡,法網疏闊的程度,甚至連能夠吞舟的大魚都可以逃脫,然而政治清明,沒有什麼作姦犯科的...
感同身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自身承受一樣。《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俾伊有所循,則我感同身受矣。」
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循的規範與準則。[例]道德法規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