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杞國憂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釋:「地是由許多土塊累積成的,這些土塊密密實實的充塞在每個角落,你已經是整天在上面行走踩踏,有什麼理由讓你疑心地會塌陷呢?」他聽了這番話後,心中的疑慮終於消失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杞人憂天」,用來比喻缺乏根據且不必要的憂慮。
敻然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差異很大,甚至完全不同,但鍾嶸的《詩品》以古詩為歷代詩作中的第一,曹植的詩作次之,這樣的見解確實有其理由。因為古詩可視為後代各家詩風的源頭,而曹子建詩風最近古詩。張戒在原文中就用了「文章古今迥然不同」一語。後來「迥然不同」的成語可能由此演變而出。
二林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社不僅拒絕了蔗農的要求,而且請來日警干涉,10月21日由派出所帶人下鄉收割,蔗農以收購價格未公布為理由加以阻止。 經過第二天,遠藤巡官率領警官、特務、會社員、苦力等大批人員,強行收割甘蔗,與蔗農發生衝突。雖然只有9名警察受到輕傷,但日本人便利用這件事大作文章,10月23日,北斗郡出動百餘名警察,夜間衝到二林、沙山兩庄,檢舉抓捕蔗農及組合的幹部約400多人,並肆意加以凌辱、毆打。至次年4月,被捕人員中有39人被起訴。三審後,25人被判有罪,蔗農運動領袖李應章醫師被判刑8個月。這是日據時代台灣農民因陳情而首度遭受集體迫害的...
胡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意行事而無正當的理由或目的。如:「做任何事之前,都須確切明瞭其意義與目的,否則一味胡攪,只是在浪費時間罷了。」
因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邏輯學,也包含部分認識論的內容。源於印度的辯論術,後來成為佛教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五世紀末形成印度學術研究重點之一,至七世紀法稱達到頂點。從形式上和現代邏輯比較,因明有先立結論,再溯求理由的特徵。《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嚮使此賢致意因明者,我復何顏之有乎!」
循環論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推理論證的過程中,以待證的結論作為其證明所依據的理由的論證方法。也稱為「丐辭」、「乞求論點」。
不同日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九流三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解〕 (1) 沙門:胡語音譯名。梵語作 Sramana。在印度泛指出家修苦行、禁欲、或因宗教的理由而以乞食為生的人。在中國則專指佛教的出家人。 (2) 道士:指信奉道教的人。 2、「九流」:《漢書.卷一○○.敘傳下》虙羲畫卦,書契後作,虞、夏、商、周,孔纂其業,篹《書》刪《詩》,綴《禮》正《樂》,彖系大《易》,因史立法。六學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1>人是滅,漢2>修其缺,劉向3>司籍,九流以別。爰著目錄,略序洪烈。述〈藝文志〉第十。 〔注解〕 (1) 秦:朝代名。西元前248∼前207。戰國時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
申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事實或理由加以辯解。《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當日一時急促中事,又沒個把柄,無可申辯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問官申辯百端,終以為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駁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辯論的理由勝過對方。如:「他那些歪理,我一句話就將他駁倒了。」《施公案》第三○一回:「山陽縣怒道:『爾仗這利口辯駁,便思駁倒本縣麼?』」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