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251 ms
共 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薰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一種思想、品行、習慣等所濡染而漸趨同化。《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程頤》:「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與之處,以薰陶成性。」
|
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感染﹑感化。如:「薰陶」。唐.韓愈〈爭臣論〉:「晉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宋.程頤〈論經筵第一劄子〉:「今士大夫家善教弟子者,亦必延名德端方之士,與之居處,使之薰染成性。」
|
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養、教育。如:「陶冶」、「薰陶」、「陶鑄」。
|
庸人自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七條引作「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故事唐朝時有位陸象先,其父親為武則天的宰相,由於自小受到家庭的薰陶,因此在青年期其做人做事就很有器度。在唐玄宗時期,先外放做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劍南道按察使。任職期間,他的司馬(負責長官軍事)韋抱貞向他說:「望明公稍行杖罰以立威名,不然,恐怕下面的人怠惰沒有畏懼。」陸象先說:「你的話作為當證人的理論是可以的,但何必要用嚴刑來樹立威風,損人利己呢?這樣做恐怕不是仁慈的人應該做的事。」在蒲州刺史任內,曾經有個小官犯了錯,他訓斥了幾句就讓他離開,一旁的書記官說:「他這個樣子應該受到杖打的刑...
|
潛移默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 yí釋義︰猶「潛移默化」。見「潛移默化」條。
01.明.呂新吾《呂語集粹.卷四.治道》:「但盡薰陶之功,不計俄頃之效,然後民知善之當為,惡之可恥,默化潛移,而服從乎聖人。」
02.《福惠全書.卷四.蒞任部.待紳士》:「而賢者聞風知勸,益加自愛,不肖者返衷自愧,亦爭事《詩》、《書》。其于風教,默化潛移,正自不小。」
|
不言而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認為君子的自然本性,無論是處於富貴或是窮困之中,都不會改變。因為仁、義、禮、智這些內在的道德早就深植於心,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潤澤,背部充盈,這仁、義、禮、智之道當然也施行到手足四肢,由於這仁、義、禮、智之道充沛流行於人的手足四肢,因此人們的動靜行止無不中節合宜,因此即使不加說明,旁人也能了解並感受到他的君子風範與所受到的薰陶。後來「不言而喻」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事態明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
|
有教無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傳》:「有教無類,童子羞於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於聖業。」《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安老爺是有教無類的,竟薰陶得他另變了個氣味了。」
|
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受薰陶、感染。[例]親炙、薰炙
|
潛在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主軸的深入探究課程學生從踏入學校的那一刻起,接受到的不僅僅是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還有受學校潛在課程薰陶下養成的人格,自主觀念等,這些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之下所產生的;書本上的知識,也許在三年,五年後,就在我們的記憶中消失了,但是這種價值觀念,人格養成,卻會影響我們更深更遠
|
登峰造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神,就可以成佛。便有所感觸的說道:「不知道照這樣去做,是不是馬上就可以達到登峰造極?不過我以為平日薰陶磨練的功夫,應該仍然不可荒廢啊!」成語「登峰造極」就從原文摘錄,比喻成就達到極點或造詣高深精絕。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