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太中大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古代職掌議論的官員。《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為人廉,謹於文法。」
予人口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留下給人指責、議論的把柄。如:「做事宜謹慎,不要予人口實,落人話柄。」
口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議論。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以口語遇此禍,重為鄉黨所笑。」
張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為作伏筆而預先說的話或寫的文章。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議論》:「元長之為是詩也,蓋欲為他日敗事張本耳。」
嗜古不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食古不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食古不化」原或作「食生不化」。閰爾梅在為《破山和尚語錄》所寫的序言中提及:要以文字來傳達知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既想言辭精要,又希望沒有缺漏;既想用字絕妙,又希望容易了解。一味的依循往例,就沒有創新;提出驚人的議論,則恐無根據;援用古人的見解,又怕沒有變通。所以特別為《語錄》寫序,以讚揚其典雅脫俗之文風。「食古不化」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的「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味守舊而不知變通。出現「食古不化」書證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七一.集部.別集類二四.空同集》:「平心而論,其詩才力富健,實足以籠罩一時,而古體必漢魏,近體必盛唐,句擬...
臨難苟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遇到危難,不敢面對克服,苟且偷生,求免受到傷害。如:「在那段風雨飄搖的時代中,他背信背義,只圖臨難苟免,當然會遭人議論。」
冷譏熱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冷嘲熱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冷嘲熱諷」原作「冷譏熱諷」。春秋時楚國公子圍篡國弒其君郟敖自立為靈王這件事,人盡皆知,並且都覺得氣憤不平。而晉國大夫們也對這件事議論紛紛,言語尖酸、刻薄,帶著嘲笑和諷刺的意味,這是因為他們有顆公平無私的心。「冷嘲熱諷」與「冷譏熱諷」意同,用來形容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
玉律金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完善嚴密的法律條文。後比喻為不可變更的信條。《官場現形記》第四三回:「老伯大人的議論,真是我們佐班中的玉律金科。」也作「金科玉條」、「金科玉律」。
策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策與議論文,為科舉時代試士科目之一。《宋史.卷二八五.馮拯傳》:「拯請兼攻策問,不專以詩賦為進退。」《福惠全書.卷二四.典禮部.賓興考試》:「雖三場試之策論,多由記問剽竊。」
擬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研擬的議論。[例]經過專家們的討論後,證明他的擬議是正確的。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