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49.9996 ms
共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約而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載,漢武帝時,朝中兩位大臣嚴安和徐樂上書,文中對秦朝的滅亡有所評論。他們認為秦始皇在取得政權後,不但沒有體恤民情,予民休息,反而好大喜功,不斷發動戰爭,造成社會更加不安定,賦稅更加的沉重,民不聊生,屍骨遍地。於是在秦始皇死後,天下群雄並起,紛紛領兵抗秦。而這些豪傑之士其實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非王公貴族之後,沒有任何權勢,也沒有精良武器,這些人之所以「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是因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變,叛軍的勝利完全是時勢所趨。此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指沒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動,沒有事先約定就一起會合,後來「不約而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
愁眉苦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愁眉苦臉」的意思是眉頭緊皺,苦喪著臉。形容憂傷、愁苦的神色。一般認為典源可能出自《儒林外史》第四七回。這一篇主要是敘述一個出身大家、學問淵博的人虞華軒的故事。他的父親太守公是個清官,當初在任上時,清苦過日,積了一些銀子。太守公告老還鄉後,即不管家務。虞華軒在家鄉守著幾畝田,看到家鄉五河縣的人都只會奉承彭鄉紳,不然就只看重那些捧著銀子買田的人,沒人把他放在眼中。他心中有氣,便每年叫興販田地的人來,說要買田、買房子,說得差不多了,卻臭罵那些人一頓,不買了,以此尋開心。一日他叫了成老爹來,說要買田,等成老爹把賣主帶上縣,要給成老爹的酬庸也談好了,虞華軒又說不買了。把成老爹氣的愁眉苦臉,只得自己走出...
|
力爭上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相同。這就是因為每個人先天條件的不同,所生出的巧妙。最後一句:「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就是趙翼認為如果想要更上層樓,「性靈」是最重要的。後來「力爭上游」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努力奮鬥,求取上進。
|
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成功的歷程。教育學者對教學的定義都是採用狹義的觀點,特別指學校內部的教學。例如:高廣孚(1988)認為,教學是教師經由詳細的計畫和設計,運用適當的技術和方法,以指導、鼓勵及激發學生自動學習,以獲得生活上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習慣和理想的一種工作或活動。王策三(2000)認為,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綜合中外學者定義,可知教學是教學者透過教學設計,運用適當教學方法,使學習者學習到有學識的認知、道德價值和...
|
雕蟲小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揚雄是西漢後期的重要文人,口吃不善言談,以文章名世。揚雄的學術成就,自古以來頗多爭議。張衡稱讚他「妙極道術」,張子侯甚至尊為「西道孔子」;朱熹則認為他「拙底工夫」,只會模仿。揚雄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在思想上,揚雄模仿《周易》著《太玄》,模仿《論語》著《法言》,雖曰模仿,但其中不乏新見,可說是繼承了《周易》、《論語》的傳統,而又加以超越。在文字研究上,揚雄著有《方言》一書,是最早的方言研究專書,開啟日後方言研究的先河,是研究漢代方言、音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揚雄也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早年他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又仿〈惜誦〉以下至〈懷沙〉...
|
名不副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鋪路。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馬,先掌握朝中的實權。但是有實權,而無名義,容易遭人非議。所以他上書太后,認為自己身為宰相,統領朝廷百官,卻沒有象徵身分的印信,顯得名實不副,因此請太后授他宰相印章,這樣才能名副其實。後來「名不副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空有虛名,不合實際。出現「名不副實」的書證如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
|
離經叛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釋義3 3.用法4 4.義近.義反4.1 義近4.2 義反5 5.例句 1.出處 費唐臣.蘇子瞻風雪貶黃洲二折︰「且大官志大言浮,離經叛道。」 2.釋義 離、叛︰背離,不遵守。經、道︰儒家的經典和教旨。 3.用法 指違背正統的言論和行動。 4.義近.義反 義近 不主故常 義反 不越雷池、循規蹈矩 5.例句 很多人不覺得自己離經叛道,認為自己引領另一種次文化。
|
洗耳恭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洗耳恭聽」是指洗乾淨耳朵恭敬地聆聽。典源或出於元曲。例如元代鄭廷玉所寫的雜劇《楚昭公》第四折中提到一段故事:秦王派了百里奚護送公主下嫁給楚昭公的兒子。百里奚聽說楚昭公的夫人和兒子都曾在漢江落水,後來如何能獲救,就請楚昭公說給他聽,他願意「洗耳恭聽」。也有人認為「洗耳」一語是出自於晉.皇甫謐《高士傳》。但《高士傳》中記載堯舜時期的賢人許由,因為他的賢德,堯想將帝位讓給他,他拒而不受,歸隱於箕山之下。堯又想請他出任地方官,他聽了後跑到池塘邊洗耳,這和「洗耳恭聽」之「洗耳」的目的不同:一個是洗耳為了洗掉聽到不願聽的話,一個是洗耳表示要恭敬地聽人家的話。
|
張口結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口結舌」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在《莊子》的〈秋水〉篇中有記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談:公孫龍認為自己最通達事理,博聞善辯,勝過所有口才好、學識高的人。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為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認為公孫龍就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這樣以管窺天、以錐指地是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的玄妙之處,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就像邯鄲學步,非但沒有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公孫龍聽了魏牟的話後,「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意思是說嘴巴張開而合不攏,舌頭舉起卻放不下,也就是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典源又見《莊...
|
半途而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半途而廢」原作「半塗而廢」。「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廢」是指半路就停下來而不再前進,整句成語引申為事情沒能持續下去就停止的意思。這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孔子認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廢,而他是絕不能中途停止的。充分顯露出對聖人德行的嚮慕。「半途而廢」就用來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