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781 ms
共 7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際不打小孩日(430_Spank_Out_Da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權觀念。 發展原本僅在美國境內推動的不打小孩日,漸漸在世界各地發酵,包括臺灣、香港、肯亞、喀麥隆、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都起而響應。有的國家這天叫No Hitting Day,有的國家則是No Smacking Day,香港又稱之為「無巴掌日」。我們臺灣則在2006年正式以「不打小孩日」來響應國際,呼籲「不打小孩,以手傳愛」。 相關資料臺灣反體罰運動早在1987年開始,對兒童人權的重視與照顧,無不朝著國際標準邁進,近年來從兒童少年法的制訂、修訂,兒童人權高峰會的舉辦,到禁止校園體罰的教育基本...
|
負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出外求學。[例]表姊大學畢業之後,遠渡重洋,負笈英國。
|
經驗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臘醫生的經驗,拒絕一味接受當代的宗教教條,而是依照所觀察到的現像為分析依據。經驗主義首先在十七世紀由英國人洛克系統性的闡述。洛克主張人的心志原本是空白的表格,而是經驗註記其上。這種主義否定了人擁有與生俱來的觀點或不用藉由經驗就可以獲得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經驗主義並不主張人們可以從實務中自動地取得知識。根據經驗主義者的觀點,經由感受到的經驗,必須經過適當歸納或演繹,才能鑄成知識。在哲學發展上,經驗主義一直和理性主義作為對比。理性主義認為大部分的知識是歸咎於感覺上的獨立思考。無論如何,這種對比已被視為過於簡單化,因為近代的...
|
英法聯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導火線2 經歷3 條約4 關鍵字5 出處 導火線英法聯軍(英語:Second Opium War;法語:Seconde guerre de l'opium) 又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其導火線是英國的亞羅船被誤以為是海盜船而被搜捕事件和法國的馬神父在中國內地廣西西林傳教被殺事件。但實際上這兩個事件不足以構成中國和英、法國間開啟戰端。英國政府是想利用此機會擴大英國在中國的利...
|
自陳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Q)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是英國倫敦大學艾森克領導編製的有關人格研究的測試。大五人格1989年美國心理學家科斯塔(Costa)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把人格進一步統計歸納分為五個方面來描述,這五種人格特質是:情緒穩定性。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衝動,脆弱。外向性。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開放性:想象,審美,情感豐富,求異,智能。隨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謹慎性。勝任工作,公正,有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剋制。 ...
|
烏托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書名。英人摩爾(Thomas More,西元1478~1535)所著,西元1516年出版,分上下兩卷。上卷暴露及指責英國當時政治之腐敗、社會之罪惡,下卷則描寫其理想的社會,為一假想的島國。其中政治、經濟、法律體制無不盡善盡美。
|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和全家逃出奧地利並得到他的病人和朋友瑪麗·波拿巴公主的資助。1938年6月4日,他們經過法國巴黎到英國倫敦的漢普特斯,住在20 Maresfield Gardens,今弗洛伊德博物館。當他離開德國時,弗洛伊德被要求簽署一份他曾被納粹尊敬對待的聲明。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特別在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他是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和喜劇演員、政治家、作家克萊門特·佛洛伊德的祖父,同時也是旅行家艾瑪·弗洛伊德和時裝設計師貝拉·佛洛伊德以及傳媒巨頭馬修·佛洛伊德的曾祖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是公共關...
|
洛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632~1704)英國大哲學家。主張知識起於經驗,樹立了經驗主義認識論的地位,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以「知識」為題系統地寫出知識論專門著作的哲學家。於政治方面,提出天賦人權說,認為人人皆有生命、自由、財產的基本權利。著作有《人類悟性論》、《政府論》等。也譯作「陸克」。
|
內閣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政府行政體制。起源於英國,在施政運作上是以內閣代替元首對議會負責,國家元首僅具名位而無實權。內閣需擬訂政策提交議會討論;並且督責所屬部會執行議會所通過的法律;議會對於無能或執政錯誤的內閣則可提出譴責或投不信任票,迫使內閣下臺。
|
需求法則的例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慕或嫉妒(比較心理),獲得他人認同,進而成為團體中的意見領袖。[註二] 季芬財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經濟學家季芬(Robert Giffen,1837-1910)發現當時英國進口的麥價提高,使得麵包價格上漲,而奇怪的是工人階級反而消費更多麵包,有違一般需求法則(價格上漲,需求量降低),後人對具有這種現象的物品就稱為季芬財(Giffen goods)。[註一]值得注意的是,季芬財必須在所得非常低,且大半用於某一不受歡迎的必需品上才有可能。 關鍵字...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