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包比(J._Bowlby)的依附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視,會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會對人造成創傷,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論卻認為:成長中的兒童並不需要打破原來的依附,而是: 學習在之前建立的依附關係中變得更為主動, 新的依附的增加,並不一定需要打破先前建立的依附關係。 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 依附類型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一個安全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媽媽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媽媽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 安全依附有助社...
真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二諦之一。意為最究竟的真實。但佛教四派對此有不同的定義:一、毗婆沙宗說,事物雖已破滅或經理智分析後,心識依舊認為它是存在的,是為真諦;二、經部說,不待概念的賦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經得起理智觀察的事物,是為真諦;三、唯識宗說,觀察實質的智慧所能覺察的對象,是為真諦;四、中觀宗說,在經驗世界中主客二元對立的狀態已經不存在,在這狀況下,直接現量所覺察的對象,是為真諦,也就是空性。《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一六:「若破無彼智,由智除餘爾,俗諦如瓶水,異此名真諦。」也稱為「第一義諦」。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例句 出處 《老子》第三十六章有這麼一段話,「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故事 春秋末期,晉國貴族魏桓子拒絕了另一貴族智伯的索地要求,謀士仁章勸他還是給的好。仁章認為:智伯在得到土地後,必然會更加驕橫,使其他貴族因懼怕他而互相團結起來,共同對付他,這樣他滅亡之日也就到了。仁章還引用《周書》上的說話:「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意為:想打敗他,姑且先幫助他;想從他那裡取得甚麼,暫且先給點他甚麼。)智伯在魏...
覺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認為。如:「我覺得這樣做最好。」《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門生並不會作八股文章,……門生覺得自己時文到底不在行。」
獨當一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進後,劉邦從馬背上一躍而下,氣憤地對張良說:「如果有人能幫我出這口氣,我願意把函谷關以東之地給他。你認為誰可立此功勞?」張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原是楚的悍將,而且與項羽向來有嫌隙,另外彭越與齊王田榮也正準備起兵反項羽,所以英布與彭越二人應該願意做這件事。至於您自己所領的將官中,我看唯獨韓信可以受託付,承擔這樣的大事。如果您要分地,分給這三個人,他們應該可以助您攻下楚國。」劉邦聽了之後,便設法使這三人為他征戰,他們果真也立了大功。而當時張良給韓信的評語是:「可屬大事,當一面。」後來「獨當一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某人可以獨力擔當某一方面的重任。
合作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主要由Johnson & Johnson所提出,其認為在強調競爭的年代裡,只有少數人能夠成功,現在工作場所的需求,需要的是合作。其認為美國學生學業成就落後的問題,在過去僅強調個人主義的學習。要創造全面教育品質的提升,要倡導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就是要在結構化的環境裡,促使學生相互依賴,積極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特徵包括了學生間要積極的相互依賴,學生要面對面的互動,強調個人的績效責任,且學生要積極...
輕舉妄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非子.解老》內容是擇取《老子》中的文句,以法家思想來解釋其中的意涵。典源這裡是在解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這句話。韓非子認為背棄道理,而沒有經過慎重考慮就輕率行動的人,縱使有如天子諸侯般的權勢地位,或倚頓、陶朱公、卜祝的財富,還是會因為有驕傲之心,而失去他的人民和財富。人們之所以輕易地背棄道理,而任意輕率地行動,是因為不知道「禍與福常相因而至,往往福因禍生,而禍藏福中」,老子就是要告訴人們「禍福相倚」這個道理。另外同樣是《韓非子.解老》:「故欲利甚於憂,憂則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則失度量,失度量則妄舉動,妄舉動則禍害至,禍害至而疾嬰內。」大意是:過分貪求利益就會開始憂...
五日京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何還要幫他辦事?」這些話傳到張敞的耳朵裡,立刻將絮舜逮捕入獄,並判處死刑。絮舜所說的「五日京兆」是他認為張敞不久後會被免官,因此他當京兆的時間不多了,比喻即將去職。後來「五日京兆」被用來比喻任職時間不久或沒有長遠打算。
正本清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本清源」原作「清原正本」。漢代的史學家班固,曾在《漢書》的〈刑法志〉中討論國家的刑法制度,認為當時的法律有許多不合宜的地方,處刑的輕重常拿捏不當,重者太重,死刑人數過多;輕者太輕,無法達到遏止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之下,無法遏止輕犯者作惡,官吏又每每以斬大盜建立威信,結果社會依然混亂。原因除了禮樂教養的缺乏外,就是刑法制定不當的後果。所以班固認為必須要從源頭開始清理、從根本開始整頓,也就是從檢討刑法制度做起,修改不當的法令,重新衡量罰則的輕重,才能使社會達到真正的安定,人民有安樂的生活。後來「正本清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澈底改革以解決問題。出現「正本清源」的書證如《晉書.卷三.武帝...
飭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律上指檢察官於刑事案件程序上訊問當事人後,認為無交保、責付或限制住居之必要後,命其於偵訊後可逕自離去。如:「檢察官認為他與此案並無重大關連後,便下令予以飭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