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智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心智學習,嚴格的說,是在認知歷程中,沒有外在明顯的軀體行為與之共同出現,即是全屬心理活動。然而這種嚴格的解釋,卻很難得到實驗證明,因為實際上,有些解決問題或甚至洞悟的心理歷程,也可能或必須伴以肢體活動,活動與心智配合,才能嘗試得到最後的答案或豁然貫通。又在許多軀體活動中,顯然需要心智學習,即是仍然需要伴以相當的心智活動,軀體活動方才有效。只有某些反射動作,或習慣性的機械反應,心智活動的成分才較少,但卻不能因此反證心智學習或活動必然與軀體活動無關。
  以觀察作業活動為例,學習者可以憑藉觀察別人的活動而了解一種作業的方式,此時的注意和記憶是必然的心理活動,但若學習者同時產生模仿...
心智即肌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是美國1960年代的後現代舞主將之一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的作品。首演於1968年的安德森劇場(Anderson Theatre)。全舞長約兩小時,分為八段,中間又有九段聲音的插曲,依序為:〈插曲1〉、〈三人舞A〉、〈三人舞B〉、〈插曲2〉、〈地毯與樓梯〉、〈插曲3〉、〈演戲〉、〈插曲4-7〉、〈三人舞A〉(變奏)、〈馬〉、〈插曲8〉、〈影片〉、〈演講〉、及〈插曲9〉。其中又以〈三人舞A〉最有名,並經常獨立演出。據瑞娜表示,她編這支作品的目的在於展現人體從事各種活動的現象,而不是展現人體作為舞者的高難度形式化的動作〔參見《A調三人舞(Trio A)》〕。
Yvonne Rainer《Work 1961-73》、Selma Jeanne Cohen《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心智平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智平等是十九世紀法國政蒙思想家艾爾維修(C.A. Helvetius, 1715~1771)關於人性的重要主張。艾爾維修本於唯物論的思想,認為人類在心智上都是平等的,而否認人有任何先天的觀念與智力上的差異,艾爾維修以為,所有人類的差異皆是來自於教育及心理動機的差異。
  關於人類先天條件方面,儘管有許多學者主張人類具有同等的權利,但其中大部分都不認為人類是完全平等的,例如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即認為所謂的平等都是非自然的。唯人類雖生來不平等,但是更嚴重的問題是人為政治所加深的不平等,使得人類的自然本性遭受到戕害。不過深受洛克(J...
心智學科對實用學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智學科與實用學科的對立,起於希臘傳統文化中有所謂博雅藝能(Liberal Arts)及實用藝能(Practical Arts)之分。前者偏向勞心者的知識,以研習文法、修辭、算術、邏輯、天文、哲學等為主;而後者則偏向勞力者的知識,以製造工藝,如冶金、建築、金工、木工、農技等為主。統治社會的貴族及其子弟多以勞心者自居,其所受教育的內容亦以博雅藝能為主;被統治的奴隸、勞工則多以勞力者所學習的實用藝能為主。與中國傳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點,若合符節。
  西元前四世紀時雅典的學校教育,其課程內容即以博雅藝能為主。當時的社會,一方面認為博雅藝能適合於貴族子弟的身分去學習,一方...
心智模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家和生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內在思考和運作的方式。如在面臨電路故障的排除問題時,專家也許在心裡形成V=ER的定量的、較抽象的模型;但是生手或許曾在心裡形成自來水從水塔流向水管的定性的、較具體的模型,並根據這種內在的模型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這樣在內心裡形成,用以幫助因果推理的內在基模,稱為「心智模型」。諾曼(D.A. Norman, 1983)認為心智模型是不完整的、不穩定的。人們對自己心智模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非科學的、沒有一定的界線,同時心智模型的包容性不大。所以心智模型不一定精確完整,它是人所獨有的,主要目的是實用,而不是精確。具有預測作用,可以做為推理的基礎。人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例]心智、用心、勞心勞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對事理吸收與理解的能力。如:「智慧」、「智力」、「大智若愚」。
聰明的。如:「智者」、「不智之舉」。
謀略。如:「鬥智不鬥力」。
才識。如:「智勇雙全」、「足智多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佛洛依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緣起2 定義3 人格發展五階段4 參考文獻 緣起佛洛依德的「心理動力論」是主動積極的心智過程,因此他所提出不僅是人格結構,還包括結構背後的心理歷程。佛洛依德以精神分析論討論人格的發展時,認為每個人都要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而在這些階段中的發展經驗,會形成成年後的人格特質,完成這些階段的發展,才能發展出成熟的人格。但不幸地個體有時無法正常依循每一階段前進,而滯留於某一階段。此外,個體面對創傷或極具壓力的情境(例如手足誕生),將可能退化至較早期的階段。因此佛洛依德非常重視兒時經驗,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式在五歲時就已形成了...
皮亞傑(Jean_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anization)與適應(adaptation)組織:指個體在處理其周圍事務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各種功能,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歷程。適應:在其理論中,指的是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在在此過程中會因需要產生兩種彼此互補的心理。同化 (assimilation):個體運用其既有基模解決問題時,將遇見的新事物吸納入既有基模,此一新事物及同化在他既有基模之內,成為新的知識。調適 (心理學)|順應 (accommodation):在既有基模不能同化新知識時,個體主動修改其既有基模,而達到目的的歷...
符號互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心理學的分支的一種社會行為論;主要是透過語言與符號作為媒介影響人類,特別強調的是符號和語言在自我、心智、社會的形成中所扮演的重大角色。 理論與學者主要代表學者為Geoege Hebert Mead,米德(Mead)將心智視為一種社會互動的過程,因此和一般低等動物不同的是,人並非是受到刺激後就立即有反應;人大多數的行動,都是經過思考後才表現出來,如:以出拳攻擊他人,並非純然由本能所驅使,而是經思考反應後攻擊,包含的可能有憤怒或恐懼的情緒因素存在。另...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