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6.79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比肩隨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禁問他說:「齊國難道沒人了嗎?只能派你來。」晏嬰說:「齊國人口眾多,怎麼會沒人呢?」楚王又問:「那為何要派你來?」晏嬰說:「齊國任命使節都是看那國國君是否賢德,賢使就會被派到有賢君的國家,不肖使節就會被派到不肖的國家。齊國就屬我最不肖,所以被派來楚國。」這個故事表現出晏嬰人小志高的氣魄,運用他超人的智慧,反擊別人給他的汙辱。典源文章中晏嬰連續使用「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三個意象形容齊國人口眾多,人才濟濟。後來「摩肩接踵」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表示人與人肩接肩,腳踫腳,用以形容人多擁擠不堪。
西山日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冉其將至」、「日忽忽其將暮」等,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希望上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絕路呢?揚雄在句子裡用太陽西沉來比喻生命即將到盡頭,後來「日薄西山」演變為成語,就被用來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或事物接近衰亡。
驚人一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鳴驚人」之典源,提供參考。 #《韓非子.喻老》楚莊王1>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2>御座,而與王隱3>曰:「有鳥止4>南方之阜5>,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6>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7>。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8>,不穀9>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10>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 〔注解〕 (1) 楚莊王:?∼西元前591。春秋時楚國國君,為春秋五霸之一,諡莊。 (2) 右司馬:掌理軍事之官。《呂氏春秋.審應覽.重言》引作「成公賈」。 (2) 隱:隱語...
聳動聽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聳人聽聞」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七.洪君疇》近世敢言之士,雖間有之,然能終始一節,明目張膽,言人之所難者,絕無而僅有,曰溫陵洪公天錫君疇一人而已。方寶祐間,宦寺肆橫,簸弄天綱,外閫朝紳,多山門下,廟堂不敢言,臺諫長其惡,或餌其利,或畏其威,一時聲燄,真足動搖山嶽,回天而駐日也。乙卯元正,以公為御史。公來自孤遠,時莫知為何如人。首疏1>以正心格君為說,且曰:「臣職在憲府2>,不惟不能奉承大臣風旨,亦不敢奉承陛下風旨。」固已聳動聽聞矣。 〔注解〕 (1) 疏: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 (2) 憲府:御史治事的地方,指御史臺。
維度形成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同的教學模式所支持的任務類型是不同的,分程序性任務與陳述性任務兩種。前者指如何達到目標,後者指我們為何要達到指定的目標。模式所強調的教學種類與學生變量就取決於該模式是程序性還是陳述性的(Clark,1989)。克拉克還進一步說明:「程序性模式通常使用正例、反例以及排序簡短、知識負荷低的材料,並伴以頻繁的反饋,採用標準參照評估。另外,該模式重視學科知識,而不關注學生性向上的差異。因此,這種教學模式更多的是通過促進低能力學生學習同時降低高能力學生學習效益來獲得確定的標準行為。而陳述性模式傾向於分析,在學習抽象材料時很少提供...
入室升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升堂入室」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先進》子曰:「由1>之瑟2>,奚為3>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4>矣,未入於室5>也。」 〔注解〕 (1) 由:子路(西元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春秋魯國卞人。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 (2) 瑟:樂器名。一種彈撥弦樂器。形狀似琴,長八尺一吋,廣一尺八吋,古有五十弦,後改為二十五弦,相傳為庖犧所作。此指子路彈瑟的技巧。 (3) 奚為:為何,何以。 (4) 堂:廳堂。比喻光明正大之境。 (5) 室:內室。比喻精奧之處。
馬舞之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人黃平曾夢見群馬起舞,旁邊有數十人向馬拍手,遂問索紞此夢為何徵兆?紞回答:「馬屬火,舞則為火起,向馬拍手為救火者。」後果然起火。典出晉書.卷九五.藝術傳.索紞傳。後指火災。
不同日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至言不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要言不煩」之典源,提供參考。 《輅別傳》(據《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管輅》裴松之注引)輅為何晏所請,果共論易九事,九事皆明。晏曰:「君論陰陽,此世無雙。」時鄧颺與晏共坐,颺言:「君見謂善《易》,而語初不及《易》中辭義,何故也?」輅1>尋聲答之曰:「夫善《易》2>者不論《易》也。」晏3>含笑而讚之「可謂要言不煩4>也」。因請輅為卦。 〔注解〕 (1) 輅:即管輅(西元209∼256),字公明,三國魏平原人。幼喜仰視星辰,及長精風角、占相之道。嘗與何晏、鍾毓論《易》。輅,音ㄌㄨˋ。 (2) 《易》:即《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
分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內的。《二程語錄.卷一七.外書.傳聞雜記》:「伊川復曰:『子以為何人分上事?』對曰:『聖人分上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