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18.7493 ms
共 10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精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最精粹,最有價值的部分。[例]播出的影片濃縮了整個球季比賽的精華,精彩可期,收視率一定不錯。
|
光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射於物體的光線,受其表面屈折或反射的變化,而生出的光輝。
|
限制式寫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限制式寫作」概說「限制式寫作」的名稱是在九十一年考選部編印的《國家考試國文科專案研究報告》中所提出的,之所以定名為「限制式」,那是因為此類題型通常有較長的說明文字、較多的條件限制,可以說是針對所欲訓練的能力而將「遊戲規則」定得非常清楚;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限制」就是「引導」,因為能針對所欲訓練的能力作出清楚的規範,那其實就是一種明確的引導,使學生不至於漫無目標、無從措手,更何況這種命題方式很容易設計出活潑有趣的面貌,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進行寫作,所以著眼於積極的一面,也可以稱之為「引導式寫作」。在大陸地區,自一九七八...
|
皮亞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智能發展至成人時期,經過若干不同的階段。由簡單的概念發展成較高層次的概念,而完成智能的增長。他所提出的發生認識論,將智能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1)感覺動作階段(兩歲以前):兒童透過感覺和動作去認識周圍有形的環境;(2)而通思階段(二~六或七歲之間):兒童對符號發生興趣,可以運用口語表達事物;(3)具體運思階段(七~十一或十二歲之間):兒童開始有邏輯思考活動,並能根據物體的相似性與相異性加以分類,兒童亦開始具有時間與數學的概念;(4)形式運思階段(十二歲以後直到成人):此一階段以思考的條理性為其特徵,兒童學習在心理上重...
|
內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人格特質的一種分類。係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C. G.)以人類心理的特徵為基礎,所提出的人格類型理論。特徵是缺乏與人接觸交往的興趣,對外物的感受較少顯露出來。性格上則是偏愛沉靜,容易羞怯。
|
地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芮氏地震規模。芮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央100公里的距離為標準。芮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 (~ 32 x 32)倍。小於芮氏規模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芮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央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於芮氏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
|
名義團體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或是海報上面展示,接著讓每位成員都能看到,並非同時同地,而是只要都能看到即可,再來團體成員依序將所列出的不同意見逐一進行討論,已澄清自己的意涵,但不評鑑各意見的優劣得失,也就是說在討論的過程中,只有疑問,沒有質問的產生,不能對其意見報以懷疑或是批判的方式進行討論,討論完畢以後,每位成員就自己的看法將各項意見重要性做順序的排列,最後再以秘密投票的方,做出最後的決定在投票結果出來以後,如依然有需要再做另一回合的討論,則可再次進行討論,然後再秘密投票做出最後決定來為止。 優缺點此團體技術的優點在於,團體內的成員無需無時無刻的待...
|
簡述語意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註2) 功能 提高當事人的諮商動機當諮商員適時的給予回饋時,可讓當事人感受到被尊重,以及諮商員所付出的用心與關心。並且當諮商員與當事人獲得共鳴時,可讓當事人卸下心防,進而運用更真實的自己來道出內心的感受。 諮商員正確了解當事人如在簡述語意技術上,諮商員所回饋的內容並非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時,則當事人可給予反駁,並且再經過解釋與澄清後,可讓諮商員更加了解當事人的內心想法。 當事人更了解自己當諮商員給予回饋時,此時的當事人其實也正在進一步思考自己是否如此,因此有機會可以促使當事人察覺到自己未曾注意過的細節,也就如同利用另一個角...
|
溝通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學家們也表示,語言的獨特性與多變性不是用幾個結構性的理論就能籠統概括的。正巧,歐陸的語言學家們所提出的觀點也與英美兩國對語言教學理論所產生的思潮互相輝映,也就是語言教學的課程內容應該以語言學習者之溝通需求與能力為主。於是溝通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在英、美、歐陸三方教學理論的激盪下誕生了。(引自王玉梅,91) 教學特色利用實務教學,例如:以報紙、雜誌充當教材。強調語文瞭解之後才創造,即先聽、說,再讀、寫。鼓勵在課堂上用英語來做溝通、交流。利用遊戲的方式提高學習的...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不怕死,為何還要用死來威嚇他們?用以表示對虐政所提出的警告。當人民生活困厄,生不如死時,雖有嚴刑峻法,也無法對人民產生制約的力量。《老子》第七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