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7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知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從言談中了解他人的真意。論語.堯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孟子.公孫丑上》:「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
|
挈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割斷脖頸。《戰國策.秦策三》:「若有敗之者,臣請挈領。」《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
|
一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肢。比喻微小的一部分。《孟子.公孫丑上》:「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
|
置之身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置之度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載,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雖已匡復漢室,但天下尚未統一,還有許多人據地稱王。光武帝花了五年多的時間,總算大致敉平,只剩四川的公孫述和甘肅的隗囂兩股殘餘勢力。公孫述遠在蜀中,不易發動攻勢;魏囂表面上向光武帝稱臣,並且把兒子送到洛陽任官,表示歸順。因此,光武帝不急於消滅這兩股勢力,希望能讓苦戰多年的將士,好好休養生息一番。於是對將領們說:「現在天下已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姑且把消滅魏囂和公孫述兩人的事,置於度外,不加理會吧!」後來「置之度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不放在心上,不加理會。
|
天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天命、氣數。《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公孫瓚》:「舍諸天運,徵乎人文。」晉.陶淵明〈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
杜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閉門不出。《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宋.陸游〈春晚即事〉詩四首之三:「殘虜遊魂苗渴雨,杜門憂國復憂民。」
|
翫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做好防備的人一定會受傷,用盡全部兵力的人一定會招致滅亡。
「黷武」則是出自《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劉虞》,根據記載,節度使劉虞對公孫瓚原本就有些不滿,後來又因為兒子劉和在公孫瓚陰謀下被袁術扣留做人質,仇怨就更深了。公孫瓚雖然幾次和袁紹交戰都吃敗仗,但還是持續出兵攻打,劉虞一方面擔心他用兵無度,任意發動戰爭,一方面又怕他勢力過大掌控不住,所以不讓他再度出兵。就這樣兩人結怨愈來愈深,最後劉虞發兵攻打公孫瓚,結果兵敗,被誣陷想要謀反而遭處斬。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窮兵黷武」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恣意運用兵力,發動戰爭。
|
邯鄲之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
纂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承襲修治。《國語.晉語九》:「亦能纂修其身以受先業,無謗於國。」《漢書.卷五八.公孫弘等傳.贊曰》:「孝宣承統,纂修洪業。」
|
雷霆之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大發雷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載,漢獻帝建安十年,曹操擊殺袁紹長子袁譚,其弟袁熙、袁尚投奔遼東小國烏桓。曹操隔年又再追擊,準備一舉消滅袁氏殘餘勢力,二人轉而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但公孫康顧忌袁氏竊己位,便斬袁氏兄弟首級獻給曹操,曹操封他為襄平侯。公孫康死後,弟公孫恭繼任,但等公孫康次子淵長大後,奪其叔父之位。魏明帝曹叡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但公孫淵對魏其實早有反意,曾與吳國密商抗魏之事,吳主孫權故而亦遣使者赴遼東,欲封他為燕王。可是公孫淵害怕此舉會馬上引發魏國的攻擊,於是斬了吳國來使,並將首級送予曹叡。孫權因使者遲遲未回而知公孫淵背盟,大...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