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09 ms
共 4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聖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指證得阿羅漢的境界。《大集法門經.卷上》:「諸苾蒭,汝今當知,我等諸聲聞大眾,皆是離塵清淨心者,現證諸法,善能了知諸出離道要,各各已得所證聖果。」(2)指證得見道位以上的境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七一:「有聖道,有修聖道,由斯得有聖果差別。」
|
證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修行者證悟真理,成為聖者,即佛教四果、十地、佛中的任一種境界都屬之。《大唐西域記》卷四:「時證果人愍而歎曰:『枉殺無辜,毀滅佛法,隨無間獄,流轉未已。』」
|
能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代夏文彥評鑑自黃帝至元朝的畫家,就其繪畫成就,劃分為神品、妙品、能品三級。繪畫技術精良、能達到形體相似境界的,稱為「能品」。見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八.敘畫》。
|
十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依菩薩證悟的層次而分的十種境界。即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佛說十地經》卷一:「唯諸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界,彼中如來不歎說此菩薩十地者。」《西遊記》第八回:「悟時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也稱為「菩薩地」。(2)菩薩十地中的第十地,僅次於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
心平氣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符,誰會想去聽它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啊!」此處的「心平德和」指的是心情的平靜,德行修養的平和。有此境界,人的脾氣自然會溫和不暴躁,所以後來由此演變成「心平氣和」這句成語,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
十玄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華嚴宗的學說。華嚴宗認為一切的現象都互為條件,互相包含,是一個圓融自在的關係。因此立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祕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全門;五、十世隔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迴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以詮釋此理,謂之「十玄門」。華嚴一乘法界圖:「上十玄門並皆別異,若教義分齊,與此相應者,即是一乘圓教。」也稱為「十玄緣起」。
|
膽戰魂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修習到得不退轉法時,維摩居士的對我的一段反論,現場的人聽了後,都同時證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當時,我覺得十分慚愧,憂慮惶恐,對自己的不足感到驚慌害怕。我與他的境界實在是差太遠了,所以恐怕沒有辦法代表大家去探視維摩居士,希望世尊能夠改派別人去。」原文的「膽戰心驚」就是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後來「心驚膽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十分驚慌害怕。如《西遊記》第一○回:「龍王見說,心驚膽戰,毛骨悚然。」
|
般舟三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學上指一種定的境界。修行者以七日或九十日為期,不間斷地唱阿彌陀佛的修行,藉以達到定的境界。臻此境界時,能見十方諸佛站立在前面。
|
妙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行者的心靈達到的殊勝境界。《法集經》卷四:「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叢林,依地為根本;如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妙果,依戒為根本。」
|
仙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晉朝陶淵明描寫的理想境界桃花源。唐.王維〈桃源行〉:「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