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馬來西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來西亞華裔公民自費建立的華文中學,一向自力更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政府給予津貼。馬來西亞獨立後,新政府照舊津貼,直到一九六一年底為止。一九六一年教育法令將華文中學排出國民型中學之外,不予津貼。華文中學只有被迫改為獨立中學,簡稱獨中。
  華文獨立中學具有四項使命:(1)完成中小學十二年教育之母語教育;(2)延續華文小學及銜接大專院校之橋樑;(3)維護並發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4)兼授三種語文,融貫國內外的文化精華,是塑造馬來西亞文化的重要熔爐。
  華文獨立中學的辦學方針有六:(1)以華文為主要教學媒介,傳授與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為開創多元種族社會新文化而貢獻...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位於北京海淀區清華園。係大陸地區最著名的中學之一。
  清華附中前身係清華大學教職員工子弟學校─成志學校,於民國四年(1915)創辦。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內遷昆明,改為西南聯大,成志學校停辦。三十五年(1946)學校復課,增設初中部,教育家李廣田任校長。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余冠英、鄭桐蓀等擔任志成學校管理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二年,與燕京大學附屬學校初中部合併,改為清華大學附設中學,僅有初中部,只招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員工子弟。一九六○年學校另新建校舍,擴大為有初中、高中部的完全中學,改名為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向全市招生。一九六四年試辦...
江蘇省蘇州中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州中學校址在江蘇省蘇州市三元坊,為大陸地區最古老和最著名的中學之一。
  蘇州中學歷經變遷。現三元坊原為北宋散文大家范仲淹於景佑二年(1035)所建府學舊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增設紫陽書院。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江蘇師範學堂,文字學家羅振玉任校長,聘日本文學博士藤田豐八為總教習,教習中有著名學者王國維等,先後任教該校之日本學者約二十餘人,師資整齊雄厚。這一時期該校學生畢業後大多赴日留學,多數參加孫中山組織之同盟會。民國元年(1912),改名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著名學者楊保恆任校長。楊校長創導「注全力於德智體三育之發達」,並首創小學單級教學法。十六年(1927),學...
上海育才中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育才中學校址在上海市靜安區山海關路,前身為育才書社。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由英國人嘉道萊(Eieeokadoorie)創辦。初期專攻中、英文,旨在培養翻譯人才。民國元年(1912)改為工部局立育才公學,英國人大衛(R.G. Doorie)任校長,學校只招男生。十八年至三十年間,霍倫繼任校長襲英國學制,分小學和中學兩部。二十四年起停招小學生。二十八年起又改為六年制完全中學。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收歸市立,改名育才中學。一九五○年起段力佩任校長,定為上海市重點中學。學校占地十點八畝,建築面積七千三百五十六平方公尺。有班級二十四班,學生千餘人。教職員工一百四十一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四十餘人。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址在南京市察哈爾路。前身身為三江師範附屬學校。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張之洞創設。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數度易名。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三江師範附屬學校改為兩江師範附屬學校。民國六年(1917)改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於八年(1919)同時隸屬於東南大學,至十二年改為東南大學附屬中學。十七年改稱國立中央大學實驗學校。當時校址均設在四牌樓大學部內。抗日戰爭爆發,校址遷貴陽馬鞍山,改為國立第十四中學,並在重慶和沙坪壩設有附中和分校。三十五年(1946)三校合併遷回南京現址,改為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一九四九年改為南京大學附屬中學。一九五二年改為...
長榮女中學生宿舍(陳澄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綜合中學(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綜合中學是在一九六○年代前期為針對傳統多軌制中學所進行的一種改革試驗。最初是在西柏林推廣,後來在少數邦進行試驗。這種制度的根據是各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在一九六九年十一月的一項協定。經過二十年的試驗,德國南部兩個邦採取排拒的態度,巴揚邦於一九九二/一九九三年停辦這種學校;漢堡市同一年齡層的學生大約百分之二十一,全柏林有百分之三十六上這一種學校。現有在有三種不同的綜合中學
  1.拼合式綜合中學(Additive Gesamtschule),將傳統的三種中學:主幹中學、實科中學和完全中學拼合在一個學校中心,各自成獨立行政系統,主要是為了便利學生在初階段的互相轉學。有人認為這種學校...
國民中學常態編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態編班係指將不同能力及條件之學生作混合編班,使每班學生的智力分布呈常態分配。國民中學常態編班的教育理念、編班方式及其優缺點如下: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張國中應採取常態編班教學,其深層意義蘊含「有教無類」的理念。持有此種教育理念者,認為國民教育是基本教育,國民必須接受九年的強迫性義務教育;因此,國民接受教育機會應均等,不應有能力高低之分,同時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內容亦應一樣。換句話說,常態編班教學是指不放棄每一位學生,不論學生聰明才智一律施教,使每位學生都有相同的受教機會,進而發揮其潛能。
  依據民國八十一年(1992)〔國民中學學生編班實施要點〕規定,各年級一律實施常...
上海市上海中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海中學校址在上海市徐匯區上中路。前身為龍門書院,清同治六年(1867)創辦於南市區尚文路先棉祠。現任校長唐盛昌。
  學校創辦百餘年來,數度易名遷址。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稱蘇松太道官立龍門師範學校。宣統二年(1910)改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民國十六年(1927)江蘇部分學校併入,又改為江蘇省立上海中學,設初中部於尚文路,高中部於陸家濱路。二十三年(1934)於上中路購地四百六十畝營建校舍。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遷入法租界。三十一年改名私立滬新中學。三十五年又遷回原址,恢復原名。三十八年(1949)夏改現名上海中學。一九五四年定為上海市重點中學。「文革」開始後,一九七○...
上海市大同中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海市大同中學校址在上海南市區南車站路。前身為大同書院,民國元年(1912)由胡敦復創辦。現任校長王世虎。
  大同中學歷經變遷。民國十一年(1922)由大同書院改為大同大學中學部。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學校遷至租界律師公會大廈,改大同大學附中一院。三十五年遷回原址。一九五二年又改稱私立大同中學。一九五六年改公立。一九五八年才改現名大同中學。一九五九年被上海市政府定為上海市重點中學。「文化大革命」中易名上鋼三廠「五七」中學。至一九七八年又恢復現名。大同中學占地四十點四畝,建築面積一萬四千三百平方公尺,有班級三十班,學生一千三百餘人,教職員工一百九十人(其中高級教師五十人)。學校有...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