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7.5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作繭自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蠶吐絲結繭,將自己包裹在內。比喻自己做的事情或內心所存的想法,反而為自己帶來困擾。語本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例]他很容易鑽牛角尖,常常把自己陷入作繭自縛的困境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反而、卻。唐.白居易〈哭皇甫七郎中〉詩:「不得人間壽,還留身後名。」《西遊記》第八回:「橋下河裡雖結滿了冰,還有水聲從那冰下潺潺的流。」
指桑罵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因此傷心臥床不起。王姑子來探望她時,丫環如意兒趁機抱怨說這都是五娘養的貓惹的禍,五娘不但不認錯,反而在李瓶兒兒子死後,每日在「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這裡用的就是「指桑罵槐」的成語。「指桑罵槐」,有時亦作「指桑說槐」,例如《紅樓夢》第一六回寫到了王熙鳳向賈璉訴說賈府裡管家奶奶的難纏。自己要做錯了一點小事,這些人就要拿來當笑話;要是自己稍有偏心,這些人就會「指桑罵槐」的抱怨。因為王熙鳳是主人家,所以這些下人要抱怨,也只好指著桑樹罵槐樹了。這句成語有更通俗的說法,例如「指豬罵狗」、「指著和尚罵禿子」等,都是一樣的意思。
窮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掌控不住,所以不讓他再度出兵。就這樣兩人結怨愈來愈深,最後劉虞發兵攻打公孫瓚,結果兵敗,被誣陷想要謀反而遭處斬。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窮兵黷武」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恣意運用兵力,發動戰爭。
樂不思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蜀漢亡國後,後主劉禪被挾持到魏都洛陽。劉禪非但不知亡國恨,反而每天只知吃喝玩樂。據《漢晉春秋》載,有一天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並故意派人演出蜀國的歌舞雜耍,劉禪的隨從看到家鄉戲,就想到亡國的羞辱和哀痛,都不禁傷心流淚,而劉禪卻依然嘻笑自若。司馬昭看了之後就對旁人說:「這個人竟然無情到這個地步!即使諸葛亮沒有死,也沒有辦法長久扶持這樣的人。」幾天後,司馬昭問劉禪:「你會不會想念故鄉呢?」劉禪回答說:「我在這裡很快樂,不會想念故鄉。」後來郤正跟劉禪說:「陛下怎麼能說不想念故鄉呢?如果司馬昭再問,你就哭著說:『先人陵墓,遠在蜀地,沒有一天不想念。』」之後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還想不想蜀國,劉禪便照著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反而。漢.王充《論衡.奇怪》:「儒者稱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稟精於天。」
狡兔三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齊策四》載,戰國時,有一個叫馮諼的人,在齊國孟嘗君門下作食客。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但是他不但沒把錢要回來,反而把債券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澤,對孟嘗君十分感激,馮諼等於幫孟嘗君買了「義」回來。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官職,回到薛地居住。到了薛地,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孟嘗君這才了解馮諼的用心。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藏身的洞窟,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逃過獵人的追捕,免於一死。但是你現在只有一窟,還不能高枕無憂,我會再幫你尋找另外兩窟。」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如果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梁國一定能國富兵強。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
本末倒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節末端的意思,所以這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細微末端、較不重要的事。《禮記.大學》裡有一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在說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一般人往往會有誤本為末、倒末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說法。較早的書證是宋代大儒朱熹寫給他的朋友呂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語,信中談的就是先後次序顛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
當頭棒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次被打的經過,並且問:「我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大愚就說:「黃檗只是好心的想幫你領悟佛法大意,你怎麼反而在尋找自己有沒有過錯?」臨濟聽了當下立即開悟,也因為他是這樣悟出佛法的,所以他後來在鎮州建立臨濟禪院,創立了禪宗五大宗之一的臨濟宗,就以「棒」、「喝」的方式來啟發弟子開悟佛法。「喝」的施用是臨濟自創的,他開悟後回到黃檗的身邊,只要黃檗以棒打開示弟子時,他就在一旁大喝助陣。典源所節錄的就是一則臨濟開示弟子的故事。曾經有僧人問:「什麼是佛法大意?」臨濟就舉起拂子,先是身旁的僧人大喝一聲,接著他就打下去。又問,臨濟就又舉起拂子,身旁僧人又喝,他也喝。又要再問,臨濟就又打下去。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當...
當仁不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仁不讓」是指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大意是說:遇到有關仁義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即使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必謙讓。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所以「當仁」的事情,當然「不必謙讓」,反而要爭先去做。後來「當仁不讓」演變為成語,用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