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2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盲人說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盲人摸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
內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家內部的政務。《管子.大臣》:「臣聞內政不修,外舉事不濟。」漢.趙曄《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自今以往,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吾固戒子大夫敬受命矣!」
提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職官名。明代設置,以勛戚大臣或太監充任。清代沿用,掌各省軍政、統轄諸鎮,為各道、省最高級的武官。
毛皮之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惠公這時反而不願意幫忙了,大夫鄭慶勸他不要這樣,說做國君的若不講仁義,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國家。可是大臣虢射卻認為,既然違背了諾言,沒有割讓秦國五座城鎮,秦國對晉國的怨恨已經很深,縱然這時答應賣糧給秦國,也於事無補,不如不答應,他並且打了一個譬喻對晉惠公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上面這句話是譬喻人們在解決事情的時候,事情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其他枝節的問題即使解決了也是枉費心機,這就是「毛皮之附」。 釋義這句成語,又被現下的人解釋成兩件相互依存的事情,如果這一件不存在,另一件也就無法存在了。就像魚和水的關係,這也可以...
諒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天子居喪,政事全權委託大臣處理,默而不言。《論語.憲問》:「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也作「亮陰」、「涼陰」、「亮闇」、「涼闇」、「諒闇」、「梁闇」。
讒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壞話陷害他人。《續漢書志.第九.祭祀志下》:「安帝以讒害大臣,廢太子,及崩,無上宗之奏。」
防萌杜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的官員都是由竇家所安排的,權傾一時。當時的司徒丁鴻,對竇氏專權禍國十分不滿,是少數沒有向竇氏低頭的大臣。那時剛好發生了日蝕,丁鴻藉機向和帝上書,希望和帝能夠壓抑竇氏。他引《詩經》的話說:「現在上天已經用災異之象來警告我們,我們不能遊戲豫樂,不當回事。」希望和帝能親攬政權,從小處防範弊病,並制止它逐漸擴大,這樣才可以除去禍患,聚集福慧。後來和帝命丁鴻為太尉兼衛尉,駐守宮廷,並收回竇憲的兵權,削奪竇氏的權力,終於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後來「防微杜漸」這句成語可能就這裡演變而出,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
括囊拱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臣子不建言,對朝政也毫無建樹。《宋史.卷三二一.劉述傳》:「趙抃則括囊拱手,但務依違大臣,事君豈當如是!」
柳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文學觀點3 著作4 評價 生平柳璨(?~906/01/27),字炤之,中國唐朝末年大臣、文學家及史學家。柳璨是唐代名臣柳公綽和名書法家柳公權的族孫,但柳璨小時家境十分貧窮,於是日間以採柴為生,夜間讀書,並以燃點樹葉作照明。柳璨對史書的解釋被當時的人認為是精闢而被推薦為官。當時的皇帝唐昭宗亦對柳璨十分賞識,委任他為翰林學士。904年時宰相崔胤被殺,唐昭宗於是委任柳璨為「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職位與宰相接近。雖然被皇帝賞識,但柳璨由於出身寒微,然而升遷過程較其他人為快(從做官至成為宰相不到四年)也使得他...
貉一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們首領單于(ㄔㄢˊ ㄩˊ)被人殺害的消息。楊惲聽了之後,就發表議論說:「單于真是昏庸的君主,雖然他的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結果送上自己的性命。這就好比歷史上秦朝的君主一樣,因為聽信小人而殺害忠貞大臣,結果遭到亡國的噩運。如果當時秦朝的君王肯採納忠言,也許今天還是秦朝的天下呢!從古到今的國君都喜愛聽信小人的話,真像出自同一山丘的貉(ㄏㄜˊ,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楊惲如此借古諷今,實在是太猖狂無禮了!宣帝聽了很生氣,就將楊惲免職。後來「一丘之貉」由此演變而來,用來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