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7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臺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對方裁決、審察的敬辭。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魯肅不敢自專,君侯臺鑒不錯。」《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況且爺爺不責小的不孝,反責母親,小的至死心裡不安。望爺爺臺鑒!」
照樣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依樣畫葫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臣陶穀博學多識、文筆很好,擔任翰林院學士一職多年,一直期望能受到重用,可是幾次晉升為宰相的人,往往文筆不如他,名譽和聲望也都在他之下。他心裡很不平,於是要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推薦他,並認為自己在翰林院任職多年,為國家盡心盡力,應當升職。但宋太祖並不重視文學,認為翰林院學士所草擬的典章制度,只是拿前人的舊本來改動字句,就像俗話說的依照葫蘆的樣子畫葫蘆罷了,哪裡需要盡什麼力?陶穀知道後就在翰林院的壁上寫下一首詩,自嘲只能「依樣畫葫蘆」,不能有所作為。後來「依樣畫葫蘆」被用來比喻一味模仿,毫無創見。
力不從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裡想做某事,力量卻無法達到。《晉書.卷六二.劉琨傳》:「徒懷憤踊,力不從願,慚怖征營,痛心疾首,形留所在,神馳寇庭。」也作「力不副心」、「力不從心」。
戶告人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先救姪子,在慌亂中抱出一個小孩,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勢愈來愈大,已經不可能再進去救人。婦人心裡十分難過,想投火自盡,旁人趕緊把她攔下勸說:「你原本是想救姪子,只因一時慌亂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開呢?」婦人說:「話雖如此,但我又怎麼可能挨家挨戶的去解釋,讓全國上下都知道呢?一定會有許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經過,因而指責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負這個不義的罪名,還有什麼臉見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回火場,和姪子一起死,我這個做母親的也辦不到,這樣下來,還是只有一死吧!」說完就衝進屋子,葬身火海。在這篇故事中,原作「戶告人曉」,指的是挨家挨戶告訴大家知道。到了北宋的《宣和書譜》...
心明眼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心裡明白,眼睛雪亮。謂能明辨是非,洞察事理。如:「他是個心明眼亮的主管,頗得大家的愛戴。」
筆力透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力透紙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少年時曾拜張旭為師。有一次他向張旭請教書法用筆的道理,張旭說:「曾經聽褚遂良說過,用筆要像印泥畫沙一樣。當時一直無法悟得其中的道理。後來在一個島上,有一個佈滿沙土的地方,因為平坦乾淨,讓人看了,心裡就感到愉悅,想要拿起筆來書寫。於是用銳利的錐子在沙地上畫出勁拔峻險的形狀,也因此領悟了其中用筆的道理。書法用筆,要像用尖銳的東西在沙上作畫一樣,有時要隱藏筆鋒,顯現出深沉的感覺;當必須使用筆鋒時,就要遒勁有力,讓運筆的力量穿透到紙的另一面。如果可以達到同時呈現這兩種筆法的境界,自然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了。楷書與草書的運筆,如果能完全...
記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著仇恨。如:「這事過去那麼久,我怎還會記恨?」
舉隅反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舉一反三」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4>也。」 〔注解〕 (1) 不憤不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憤,心中想了解卻有困難。啟,開導、教導。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 不悱不發: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悱,音ㄈㄟˇ,心裡有意見想表露卻說不出來的樣子。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 隅:音ㄩˊ,角、角落。 (4) 不復也:不再告訴他。復,再、又。
說不上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說不出來。如:「他心裡一急,話就說不上來。」
著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裡著急慌張。《三國演義》第三四回:「回頭看時,追兵已近,玄德著慌,縱馬下溪。」《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老兄不必著慌!銀子是小弟拾得在此,自當奉璧。」也作「著忙」。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