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66 ms
共 11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共同學習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簡稱L.T.)是由強森兄弟(D.W.Johnson&R.T.Johnson)於1987年所發展,是最簡單的合作學習法,應用上相當普遍。此方法是使學生在四至五人的異質性小組中,根據教師分派的工作單一起學習,而後每小組繳交一份代表成員努力成果的工作單,以此為小組獎勵的依據。其實師特別強調共同學習前的小組建立(team-building)及小組運作中的團體歷程。到了1984年他們修改上述方法,並將之稱為學習圈(Circle of Learning),倡導建立二至六人的異質小組,小...
|
瑞吉歐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長同儕協助達成更高一層心智能力的發展等等。瑞吉歐課程有幾項特性。首先,方案的主題是由師生共同決定。教師藉由觀察幼兒興趣或需求來擬定主題,並透過提供材料、提問來幫助幼兒探索主題。發展中的方案往往因孩子的興趣而延伸到不可預知的方向,孩子藉由探討逐步印證他們對主題的一些假設。再者,老師鼓勵孩子用不同方式,像是繪圖、雕刻、扮演、堆積木、拼貼畫及黏土等等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另外,師生的討論、對話是課程方案發展的方式,教師藉由提出開放式的問題來刺激孩子思考,並...
|
價值澄清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起源價值澄清法是由任教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學者賴斯(L. Raths)在1957年提出來的,賴斯認為教師可以教導兒童許多概念和價值觀,但是真正影響他們日常生活行為都是自己教導自己的。也就是說,概念或價值的形成,是由兒童自己選擇與認同的結果,如果缺乏兒童自我教導行為,教師再如何耳提面命、諄諄教誨,效果都是相當有限的。我國自1983年起,開始在國小「生活與倫理」課程中推展價值澄清教學方法,到1989年國小「生活與倫理」的教科書全面採用價值澄清的精神,學...
|
塞利格曼(M._Seligman)的學習無助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種使個體變得退縮或似乎只能接受任何結果發生在他們身上時的狀況,就會產生學習無助感。在教育的情境上,教師應強調班級內的學習成果是繫於個人的努力,因為可以讓學生比較願意為學習成果而付出,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努力獲得應有的成功和鼓勵。若學生在學校長期感覺個人的努力無法影響學習的結果,認為失敗是因為不可控制、穩定的因素(我很笨或太難了),個人的行為是與結果無關的,因而失去努力的動機。長期的失敗已經讓他們覺得再怎麼努力也一樣,無法改變學習的結...
|
團體探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點:1.全班是由不同小組集合而成。2.設計多樣之學習任務供小組探究。3.強調學生間主動之溝通。4.教師和小組溝通並引導各小組之活動。G-I包含六個連續階段(consecutive stages),每一階段依研究主題、教師和學生之技巧歸納成一周、兩周甚至幾個月之活動。目錄1 階段一、界定研究主題並組織研究小組2 階段二、計畫研究工作3 階段三、進行研究4 階段四、準備報告5 階段五、呈現報告6 階段六、學習評鑑7 參考書目 階段一、界定研究主題並組...
|
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同輩團體是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在青少年時期,同輩團體的影響日益重要,甚至可能超過父母或教師的影響。註1 團體盲思(groupthink)團體盲思係指團體中相對較具權勢的成員過度專注於維持該團體內的一致性,而集體合理化可能的錯誤,忽略決策中其以為不重要的瑕疵之狀況。註2 參考書目註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註2: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 Suzanne Keller原著,林瑞穗編譯,《社會學概論》,(臺北市:麥格羅希爾,2004)。
|
基本學力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1] ),簡稱國中基測、基測或學測(但此名稱易與大學入學的學科能力測驗混淆,應避免使用),為中華民國教育部為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所舉辦的學習能力測驗,目的在學生升學時利用成績供高中職學校參考。目錄1 北北基地區區域性基本學力測驗2 歷史演變3 測驗目的4 測驗科目與題型5 報考資格6 測驗時程與用途7 爭議7.1 命題7.2 量尺分數7.2.1 西元2009年的新計分方式8 重大事件9 參考條目10 外部連結 北北基地區區域性基本學力測驗北北基地區區域性...
|
討論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法是指團體的成員齊聚在一起,經由說、聽和觀察的過程,彼此溝通意見,以達成某種教學目標。主要特色在於教師與學生共同就某一主題進行探討,以尋求答案或能為團體大多數成員所接受的意見(註1)。討論法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讓討論者自由發揮想法,並藉由意見的交換彼此接納、容忍和尊重,進而發展思考和價值判斷的能力。(方郁琳,1997b) 適用時機1.熟悉課程內容2.研討爭議性問題3.解決多種答案的問題4.建立或改變個人行為5.培養民主參與精神(方郁琳,1997b) 討論的功能黃光雄(1991)將功能分為認知與情意部分,再由兩者發展出技能部...
|
經驗學習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續的,它也會影響未來的某一個經驗(蔡居澤,2001)。每個階段並不只有單一方向,因為環境、參與者間、教師或引領者、設施及裝備彼此之間不斷互動,產生連續性交互作用,因此如何在多變的學習環境中,使用合適活動設計,運用合宜的內省及引導分享方式,便成為探索教育成效之重要之因素。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經驗學習圈英文關鍵字: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ELC 參考資料陳雅惠著。運用探索教育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班級凝聚力之行動研究,2012年,頁19-20,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
概念獲得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準確地闡釋事物的本質屬性。易識性:中學生的思維基本上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水平較低。教師舉證時,應多用"看得見、摸得著"發生在學生周圍的事實或過程為例證,幫助他們清晰、牢固地掌握概念。 參考資源李永吟(1997),教學原理。遠流,台北。黃光雄(2004),教學原理。師大書苑,台北。九年一貫教學資源網[1]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