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7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粵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說粵語地區的劇種。如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及華僑聚居之地。明清兩代弋陽腔、皮黃、崑腔等相繼流傳到廣東,清初出現廣東本地班,融合諸腔,並吸收廣東民間音樂及流行曲調,於雍正前後彙合形成粵劇。用廣東話演唱,極具地方色彩。唱腔以梆子、二黃、西皮為主,角色有生、旦、文武生、武生、公腳、小武等,服裝華麗考究。劇碼取材自傳統戲曲、外國電影或西洋名劇,涵容性極大,為粵劇的一大特色。也稱為「廣府戲」、「廣東大戲」、「廣州戲」。
|
太公家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書名。收集唐以前流行於民間的格言疏語,綴為一書,以教諭兒童。《玉照新志》卷三:「世傳太公家教,其言極淺陋、鄙俚,然見之唐李習之文集,至以文中子為一律,觀其中猶引周漢以來事,當是有唐村落間老校書為之。」
|
披肝露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2) 四方岳牧:各地的疆吏、封疆大臣。
(3) 圖讖:河圖、符命等有關王者受命徵驗的書籍。流行於東漢,多為預言或隱語。其實是事後附會的說法。
(4) 披:揭開。
(5) 瀝:滴下、灑落。
(6) 箕潁:箕山與潁水。相傳是許由避居之處。後用以比喻隱居或隱者的居所。
|
越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浙江省的劇種。發源於嵊縣。唱腔為上、下句變化反覆,曲尾加「啊呵令哦令哦」等人聲幫腔。遇到朗誦性較強的唱段,鼓師一手敲篤鼓,一手敲尺板,除演員清唱的聲音,便是「的的篤篤」的拍板聲,故也稱為「的篤戲」。最初以男性藝人為主,至民國十二年,嵊縣一位男藝人金雲水開辦女子小歌班,此後越劇漸以女演員為班底,而演出的劇目亦偏向描述兒女之情的文戲,故也稱為「女子文戲」。常見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西園記等。
|
平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流行於浙江省紹興、上虞、諸暨一帶的一種曲藝,屬彈詞類,音樂風格典雅清幽,文靜優美。
|
蘆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苗、傜等中國少數民族流行的吹奏樂器。將若干竹管分成兩排,插入木製笙斗中製成。每管根部均裝有簧片,靠吹奏時振動簧片發音。蘆笙可分單管、雙管、五管、六管等,以六管最常見。過去多於舞蹈和歌唱時做伴奏之用,現在也用來獨奏。
|
葫蘆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於中國大陸西南彞、佤、傣、怒等族居住地區。製法為將小葫蘆挖空做音斗,細長部的頂端做吹口,穿透葫蘆的腹部環列插入竹管。全長約三十公分。吹奏時,口吹葫蘆細端,除按音孔發音外,再按住穿過葫蘆底部的管口,可發出另外一個音。音色柔和,音量較小。可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的伴奏。古時也稱為「瓢笙」。
|
數來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北方各地的曲藝。由一人或兩人手執竹板或繫以銅鈴的牛髀骨一邊打拍,一邊說唱。最初藝人沿街說唱,都是見景生情,即興編詞。後進入小型劇場演出,說唱內容方面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
|
趕時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迎合流行,追求時尚。如:「趕時髦的人往往跟著流行趨勢穿著。」
|
那卡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沿街賣唱。為日語ながし的音譯。如:「臺灣現在流行唱那卡西,事實上就是抱著手風琴走唱的意思。」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