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2.85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否極泰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坦然面對的精神以自勵。周文王雖然被紂王像個奴隸般地囚禁起來,但他並不為外在環境的榮辱感到憂愁,潛心研《易經》中的天人之理,推演伏羲氏的八卦為六十四卦,並為之作卦辭和爻辭。後來他人生中的困厄時期終於結束,他也得歸故里。由此可知,人生的禍福都是天道循環,只要能夠積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越王句踐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棗子整個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如:「研學問最怕囫圇吞棗,缺乏辨別能力。」也作「鶻崙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終、竟然。《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此人後生無比,遂不為世所稱,亦是奇事。」
捉襟見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海塘錄.卷二.藝文五》引唐.盧肇〈海潮賦後序〉:「管窺之心妄切,瞽史之學難修。而又爛額焦頭,方思馬褐;捉襟見肘,久困牛衣。颯垂領以若驚,顧生髀而增歎,信天人之際,難可思。」
動輒得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有舉動就會犯過,受到責難。指人處境困難,極易遭到罪責。唐.韓愈〈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鏡花緣》第七八回:「小廝因動輒得咎,只得說道:『請問主人,前引也不好,後隨也不好,並行也不好,竟怎樣才好呢?』」
鞭辟入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個人作學問要自我鞭策,往精微深處研。參見「鞭辟近裡」條。
口若懸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活中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能夠留心觀察,並思索它的道理。後來,他愛好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有很深刻的研。當時,有許多人請他去做官,他一概辭謝了。每天只是研學問和談論哲理,就覺得有無上的快樂了。但他後來還是被請去做了黃門侍郎。因為他的知識很豊富,什麼事情講起來都頭頭是道,且又喜歡儘量發揮他的見解,於是太尉王衍就常常稱贊他說:「聽郭象說話,好比懸在山上的河流瀉水,直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補充相近詞:伶牙俐齒、滔滔不絕、妙舌連環、舌粲蓮花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研。如:「參禪」、「參透」。
好高騖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朝理學家程顥,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他教導人們追求知識學問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一方面心中卻也憂慮學者嫌棄低微淺顯的知識,而致力於追求高遠的目標,終落得沒有成就。後來「好高騖遠」這句成語就從「厭卑近而騖高遠」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完整的語形見於清人呂留良〈與錢孝直書〉,呂留良以「好高騖遠,事事求出人頭地」,直指錢孝直的缺點。
刻舟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人過江,劍掉水中,便於船舷刻一記號,待船停止,從刻記號處下水尋劍的故事。典出《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後用以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宋.陸游〈謝梁右相啟〉:「刻舟求劍,固匪通材。」《紅樓夢》第一二○回:「似你這樣尋根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也作「求劍刻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