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微微點頭,表招呼、應允或嘉許的意思。宋.蘇軾〈寄題清溪寺〉詩:「遺宮若有神,頷首然吾言。」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先府君每決大獄,母輒攜兒立席前,曰:『幸以此兒為念!』府君數頷之。」
退避三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注解2 二.釋義3 三.語源4 四.例子5 五.故事 一.注解退避:退讓回避。舍:古代三十里為一舍。 二.釋義春秋晉國的太子重耳逃亡經過楚國,楚成王隆重地招待了他,楚王問他以後如果回國當上了國王,將如何報答楚國,重耳表萬一兩國之間發生戰爭,就會主動退避九十里。原指為了報答恩惠而主動退讓,以免跟對方發生衝突。後來主要指自知力量不足而退讓。 三.語源《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福氣),得反(返回)晉國;晉、楚治兵(打仗),遇於中原,其辟(避)君三舍。” 四.例子對這種不講道理的人,我們只能退避三舍。 ...
道聽塗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己的德行。後來「道聽塗說」演變為成語,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例句喜歡「道聽塗說」的人,表他愛說話而沒有知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指一切福善吉利的事物。《書經.伊訓》:「作善,降之百祥。」《漢書.卷八.宣帝紀》:「神光並見,咸受禎祥。」
2.吉凶的徵兆。亦偏指吉兆或凶兆。《書經.咸有一德》:「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唐.孔穎達.正義:「祥是惡事先見之徵。」《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3.古代喪禮祭祀的名稱。父母之喪,周年祭稱為「小祥」;兩周年祭稱為「大祥」。
4.姓。如清代有祥厚。
1.吉利的。如:「祥雲」、「祥瑞」、「吉祥如意」。《老子》第三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2.良善平和。如:「慈祥」、「祥和社會」。
依從、遵循。《淮南子.氾論》:「得於人理,順於天地,祥於鬼神,則可以正治矣。」
胸有成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實例6 參考資料 解釋比喻做事之前,心中早已有定見。 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故事竹子一開始生長,萌芽不過是一寸高,可是節、葉全具備了。從蟬破殼而出、蛇腹下長出橫鱗,一直到像劍拔出鞘一樣長到八丈高,都是只要生長就會有。現今畫竹的人都是先把竹節一節節畫好,再一葉葉的把竹葉添加上去,這樣怎麼會有完整、生動的竹子呢?所以畫竹必定要心中先有一個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筆來凝神細看,當他看到所想要畫的竹子呈現眼前時,就要急速緊跟著它,揮筆作畫,連成一氣,才能追上他所見到的,就像剛出洞的兔子,鶻鳥一看到就立即猛衝下來捕捉,稍微放鬆就會消失無蹤。《文與可畫篔簹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言語表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美玉。《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希望,表祈求。如:「尚饗」。唐.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來者知作之所始。」
吉光片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說明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 吉光,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吉光片羽指神獸的一毛。比喻殘餘僅見的文章或書畫等藝術珍品。明˙王世貞˙三吳楷法十冊:此本乃故人子售余,為直十千,因留置此,比於吉光之片羽耳。 2.說明 如出處。 3.故事內容 <<無>>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寥若晨星、寥寥可數、寥寥無幾。 相反詞 不勝枚舉、比比皆是、汗牛充棟、多如牛毛、車載斗量、恆河沙數。 5.例句 上個月出土的東漢文物,保存尚堪完好,可謂吉光片羽,國家文物收藏單位當妥善存置。
老馬識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解釋2 2.出處3 3.故事4 4.例句 1.解釋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 2.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ㄒㄧˊ)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3.故事有一次管仲、隰(ㄒ一ˊ)朋隨著桓公去征伐孤竹國,由於去的時候是春天,而回來的時候卻已經是冬天,景物變化很大,讓他們迷失了回國的方向。正當眾人無計可施時,管仲想起老馬可以記得以前走過的路。於是挑選了幾匹老馬,讓牠們在前面任意行走,軍隊跟在後面,果然找到了原路回國。 4.例句英國地鐵站轉站那麼多,要不是老馬識途,必然迷路。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