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535 ms
共 8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丟三忘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因馬虎或健忘,不是忘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紅樓夢》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塗了。丟三忘四,惹人抱怨,竟大不像先了。」也作「丟三落四」。
|
人言鑿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鑿鑿,明確可信。人言鑿鑿指人們的傳說好像有憑有據,明明白白。《糊塗世界》卷一一:「我不曉得是真是假,但是人言鑿鑿,諒非無因。」
|
昏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視力糢糊,看不清楚。唐.柳宗元〈與蕭翰林俛書〉:「居蠻夷中久,慣習炎毒,昏眊重膇,意以為常。」
2.頭腦糊塗,不明事理。《宋史.卷三○三.魏瓘傳》:「晚昏眊,縱私人亂法,日笞扑無罪吏卒。」明.朱鼎《玉鏡臺記》第二六齣:「朝廷昏眊縱姦謀,淹棄吾曹如寇讎。」也作「昏耄」。
|
誤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錯失規定的時限。如:「糊塗的人常誤時誤事。」
|
江湖騙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門用招搖撞騙,訛詐矇欺方式的人。有時這些人是以賣藥、賣藝、占卜等方式做為榥子,而暗中做手腳,以謀取他人財物。如:「他因一時糊塗,向江湖騙子買了許多假藥。」
|
珠沉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尋找,結果沒有找到;於是又派眼明手快的離朱和喫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到;最後黃帝沒法子,只好派出平時就糊裡糊塗的象罔,結果寶珠卻被他找到了。因此黃帝驚訝道:「我派出那麼多精明幹練的臣子去找寶珠都沒有用,怎麼會被最糊塗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裡的寶珠,其實是代表道家所主張的道,它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來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因此莊子藉著糊塗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唯有離形去智,方能領悟真道。
|
錯認顏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鄭薰誤認顏標為顏真卿之後代,因當時寇亂未平,為激勵忠烈,而以標為狀元。時人作詩嘲諷曰:「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典出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三.無名子謗議》。後以錯認顏標指頭腦糊塗,主觀行事而因誤致誤。
|
一跌不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蹶不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漢劉向所撰《說苑》一書,記錄軼聞瑣事,雜以議論,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得失之理,以為後世鑒戒。〈談叢〉這篇是各家名言彙編,其中「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本於《淮南子.脩務》:「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現在因為有的學者有過錯就詆毀所有的學者,不再學習,就像一旦被飯噎到,便不再吃飯,跌了一跤,就畏縮不敢再向前走。這未免太糊塗了。後來「一蹶不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
行尸走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走動沒有魂魄的軀體。比喻人沒有生氣活力,迷糊過日子。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聖正規法》:「雖位極人臣,皆行尸走骨矣。」也作「行尸走肉」。
|
不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模糊不清晰。如:「釋義不清」、「電視畫面不清」。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